前言
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宗紅教授作為通訊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IF=7.316)在線發表題為“Feasibility and tolerability of sintilimab plus anlotinib as the second-lin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iliary Tract Cancers: an open-label, single-arm, phase II clinical trial”的研究論文[1]。信迪利單抗聯合安羅替尼二線治療晚期膽道惡性腫瘤(BTC),中位總生存期(OS)為12.3個月,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達6.5個月,為BTC的二線治療提供了有潛在應用價值的新策略,基于該研究及另一項PD-L1抑制劑聯合安羅替尼二線治療BTC[2]的研究結果,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PD-1或PD-L1單抗)聯合抗血管生成小分子TKI(安羅替尼)的治療方案獲得了2022版CSCO膽道惡性腫瘤指南的推薦。
專家簡介
宗紅 教授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
主任醫師、教授
-
腫瘤科一病區主任
-
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
-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精準醫療分會常務委員
-
河南省研究型醫院學會分子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
河南省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河南省醫學會腫瘤醫學分會會副主任委員
-
中國醫師協會腫瘤醫師分會乳腺癌學組委員
-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麻醉與鎮痛專業委員會委員
研究背景
BTC迄今為止仍缺乏有效的二線治療方案,化療仍是主要的治療手段,但目前標準FOLFOX方案的中位OS為6.2個月,中位PFS為4個月,有效率僅為5%[3]。TOPAZ-1[4]研究的成功為ICIs在BTC一線治療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度伐利尤單抗聯合化療可帶來顯著的生存獲益;然而ICIs單藥在BTC二線治療中療效差異較大,有效率為3%到13%,中位OS為5.2-7.4月[5],且尚未獲得一致性認可的臨床療效。因此,晚期BTC迫切需要開發新的二線治療策略。既往PD-L1抑制劑聯合安羅替尼[2]二線治療BTC顯示出了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本研究驗證了PD-1抑制劑信迪利單抗聯合安羅替尼二線治療BTC的可行性,為這一類難治性腫瘤的治療再添新的證據,值得進一步開展更大規模的臨床研究。
研究設計
本研究是一項單臂、單中心II期臨床研究,計劃納入20例經一線化療后出現進展的晚期BTC患者,采用信迪利單抗(200mg, ivgtt, d1, q3w)聯合安羅替尼(12 mg, po, qd, d1-d14, q3w)治療。主要研究終點為OS,次要研究終點包括PFS,客觀緩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安全性,探索指標為療效與基因組圖譜和腸道微生物組之間的關系。
研究結果
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研究共篩選了29例患者,其中20例符合入排標準并接受用藥。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位隨訪時間為12.5個月,中位OS為12.3(95%CI:10.1-14.5)個月,中位PFS為6.5(95%CI:4.2–8.8)個月(圖1)。根據RECIST 1.1標準,6例患者達到部分緩解(PR),13例為疾病穩定(SD),ORR為30%,DCR為95%。本研究中信迪利單抗聯合安羅替尼安全性良好,3級治療相關不良事件(TRAE)發生率為20%,包括高血壓(10%),γ-谷氨酰轉肽酶升高(5%),血清堿性磷酸酶升高(5%),谷草轉氨酶升高(5%)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5%),沒有4-5級TRAE發生。
圖1
本研究同時進行了深入的生物標志物分析,以確定潛在的療效預測因子,為精準治療和優勢人群篩選提供指導和借鑒。研究發現,相較于PD-L1 CPS<10的患者,PD-L1 CPS≥10患者的OS和PFS獲益顯著(圖2)。AGO2的突變與OS的顯著獲益相關(圖3),患者體內腸道菌群Serratia Marcescens和Raoultella Planticola的低富集與OS的獲益相關(圖4-5)。
圖2
圖3
圖4
圖5
研究總結
本研究中,信迪利單抗聯合安羅替尼二線治療晚期BTC展現出卓越的初步抗腫瘤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為BTC的二線治療提供了靶免聯合治療的新證據。研究中納入的生物標志物分析可能有助于闡明該方案對難治性BTC患者的潛在作用。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