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一種說法:中醫讓患者稀里糊涂活,西醫讓患者明明白白死。話糙理不糙,雖然此言有些偏激,但也不無道理。
為何得知病情后,突然惡化
不久前,筆者門診來了位40多歲的先生,因為公司組織體檢,發現肺部有大面積病變,后來進一步檢查,結合各項數據以及影像報告,最終“判”為肺癌。
一開始,患者說什么也不信,認為自己平時身體狀態非常好,能吃能喝能玩,怎么一下子就身患絕癥了?于是又找了一家醫院逐一檢查,可結果并無二致。
再加上醫生預測,說他只能再活幾個月,久一點也不過一年時間。此后,他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即使接受了治療,可依舊沒有任何的好轉,反而越來越差。
有好幾次他都和家人說:如果當時沒有體檢,沒有檢查出這個病,說不定他還能稀里糊涂地活下去。
其實不止是他,很多患者在查出癌癥后,幾乎是瞬間性的,病情都惡化的更快了。
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嚇垮”的。
千夫所指,無疾而死
曾有相關研究指出,在癌癥患者中,大概有50%以上的患者是被自己嚇死的。患者得知病情后,思維就會被最壞的那個可能性緊緊罩住,天天活在恐懼之中。
這也變成了心理學所謂的“自我實現的語言”。更甚者,由于接受不了打擊,直接放棄治療,產生輕生的念頭。
古時候,有句話叫“千夫所指,無疾而死”。
當大家都覺得這是絕癥,都認為患者會因而辭世時,那患者在這樣巨大的心理壓力之下,便會更加肯定“癌癥是不治之癥,沒辦法治療”。病情出現急劇惡化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事了。
安心而不懼,皆得所愿
筆者有位“無話不說”的老患者,作為他的主要治療醫生,已認識8年有余。他曾言:
大病和戰爭一樣,是波動劇烈的大事件,是直接威脅生命的考驗。所以,對人的刺激大、影響深。
現實生活中,一般人是很少會想到死亡的,如果偶爾想到過,那也只是一閃而過,不會細細去想。但當一個人患上了絕癥,并且生命已經有了一個為期不久的期限之后,生死問題必然會經常繚繞在心頭。
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言:“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
中醫學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每一種情志的變化,都會令其相對應的臟器同時出現病變反應。
比如“恐會傷腎”,如果驚恐發生過于激烈,或者恐懼持續時間過長,超過了人體所能調節的程度,恐就成為一種致病因素,將加速原有疾病的惡化與發展。
期盼往往帶來希望
人總有生老病死,這是常識。知道這個常識不等于病了就一定會很坦然。得病有個想得通的過程。真正想通了,不但會安心下來養病,而且,連生死都看透了,于疾病康復也是大有好處的。
癌癥的治療雖比常規疾病棘手,但也并非不可醫治、有些康復患者的生存質量,甚至高于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且隨著醫學在不斷地發展、進步,癌患們更應對此要有信心與期待。
但疾病終究是高懸于我們頭頂的利劍,除了保持正向良好的心態,在飲食管理、生活起居、以及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案上,都是需要走對“棋”的!亦不可掉以輕心。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