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直腸癌造瘺手術的李先生總算出院了。其實他自己也是急診科醫生,但這次卻醫者不能自醫。
半年前,李先生急診上班時突然暈倒,本以為低血糖,結果檢查下來卻發現,自己得了三期直腸癌。因為腫瘤距離肛門太近,手術必須把肛門一并切除。
那沒有肛門怎么辦?只能在肚子上開口把腸子引出來,再接上一個塑料袋。這意味著李先生以后只能通過結腸造口排便。
患病后李先生命運徹底改變,無法正常上班,還要面臨巨大精神和經濟壓力,特別是腹部的造口袋,已經讓他失去了對外交流的欲望。
其實在中國,像李先生這樣的飽受折磨的“造口人”,還有很多。
一、我國“造口人”超百萬,生存困境誰能懂?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因腸道腫瘤或潰瘍性結腸炎、外傷等原因而需要造口的患者,總人數已經高達100萬人。尤其要要關注的是,這個數據還在以每年10萬的速度持續增長中。
而世衛組織的關于全球最新癌癥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結直腸癌患者確診人數達到了193萬,占到全球新確診癌癥人數的9.7%。而我國結直腸癌新確診人數在55萬,占比則達到12.2%。
患者做完手術切掉肛門,是為重生,性命是保住了,但回到現實,卻又是另一場噩夢的開始。
造口不能像肛門一樣受到人為控制,隨身帶著糞袋,很多事情都無法做,甚至時刻需要人照料。很多造口人因為在飲食、社交、異味處理和造口袋等方面遭遇種種問題,從而對生活感到悲觀和失望,對前途也失去了信心。
而有一部分要面臨失肛的病人,不想被正常人歧視也不想受到異樣眼光,或者為了尊嚴,甚至冒著風險不愿意造口。因為堅決要留下肛門,病變位置無法根除,或許暫時疾病得到控制,但在未來也要面臨復發或轉移等更大的風險。
二、相較于造口人,勉強保肛者生活質量會更好嗎?
來自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三病區的武愛文教授主任坦言,有70%到80%患者在保肛術后發生直腸前切除綜合征,因病癥重,甚至每天排便多達二三十次。這些患者無法控制便意,是很影響生活與工作的。
事實上,患者到底適不適合保不保肛并不是由病人主觀意志決定的,而是要考慮腫瘤所處位置。醫生在術前只能對腫瘤做一個大概判斷,若腫瘤距離肛門太近(5cm內),一般切除腫瘤時,是需要把直腸以及連著的肛門一并切除。
臨床上的確有患者堅持不管如何都要保住肛門,不愿意做造口,醫生也只能尊重患者意愿為其保留肛門。然而結果是,由于無法清掃病變部位前后的淋巴結,也會患者健康留下了隱患,一年后腫瘤通過淋巴轉移,此時再治療,基本無濟于事了。
對于這個情況武主任表示,造口病人生活質量未必變差。比如高齡或者有基礎病的患者,若一味保肛反而容易有吻合口漏或出血的情況。另外,現在醫療技術不斷發展進步,通過術前新輔助治療,加上最新改良的造口護理產品,已經很大程度的減少造口并發癥,造口人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三、身體出現5個癥狀,警惕腸癌來臨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胃腸、甲狀腺、血管外科王永恒主任介紹,結腸癌好發于40-60歲群體,而腸癌早期可以沒有任何明顯癥狀,這也常常導致疾病漏診誤診。其實,身體出現五個癥狀,都應該重視并警惕腸癌發生。
1、大便帶血或呈黑色
此前沒有吃火龍果、動物血等食物,大便卻有血或發黑,則要警惕是腸道腫瘤刺激腸道黏膜而引起的出血癥狀。這里也要注意和痔瘡出血進行區分,痔瘡多為噴射且量多出血,而腸癌則少量但持續,且多是粘性血液便。
2、大便變細
腸道內腫瘤物不斷變大,會壓迫腸道而使腸腔變窄,患者在排便時,大便受到擠壓就會變細或出現明顯壓痕。
3、大便帶粘液
腸道腫瘤會刺激腸道黏膜分泌粘液,導致部分粘液粘在大便表面排出。
4、大便帶有腥臭味
大便出現明顯的腥臭味,特別是還伴隨血便,尤其要懷疑是腸道內出血引起的。
5、排便習慣改變
最近排便次數異常增加,或者突然便秘、腹瀉,又或者便秘腹瀉交替進行,都應當排查是不是腸癌來襲。
王主任還提醒大家,除了排便異常以外,若還有貧血、腹部腫塊、不明原因消瘦等情況,都應注意并盡快到醫院就診,查清楚病因。而且最好定期做體檢,建議有腸癌家族史的人群和40歲以上人群五年做一次腸鏡。
目前我國被迫失去肛門的人數仍在增加,很多造口人也因為自己成為特殊群體而感到悲觀失望,社會的理解和關愛對造口人群而言相當重要。所以我們在面對造口群體時,更應該主動給予幫助和支持,讓他們有面對未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