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所謂的“富癌”發病率越來越高,比如乳腺癌,比如大腸癌。今天來聊一下大腸癌。
大腸癌(結直腸癌)近些年越來越多的走入大家的視線,因為確實發病率越來越高,大腸癌是“富癌”,其發病上升跟現代式生活方式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吃得太好,吃肉多,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肥胖超重,久坐,運動少等等均可能增加大腸癌風險。
能不得癌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不過想要絕對避免不得癌,基本上不現實,只能是盡可能降低患癌風險。除此之外,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盡量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那么癌癥也就沒有那么可怕。
就大腸癌來說,如何早發現呢?
最重要的當然是主動做篩查,建議所有人只要年齡到了40歲以后都應去做一次腸鏡檢查,如果沒有問題,可至少五年至十年可不再腸鏡檢查(當然如果有異常,則隨時該檢查檢查,那是另一回事)。而如果是腸癌高危人群,則要更早年齡和更高頻次進行腸鏡篩查。
此外,也要重視身體出現的異常表現。不過,大腸癌早期可無明顯的不適癥狀表現,一般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較明顯的表現。
大腸是消化器官,如果出問題,最可能出現的異常就是消化方面以及排便方面的問題,對以下一些不適癥狀表現,要提高警惕,查明原因。
1)排便習慣的改變:
平時盡量做到規律排便,如果原來規律排便,出現了一些排便習慣上的改變,比如:解大便的次數較以前明顯增多,頻繁跑廁所,出現腹瀉;或者不明原因的便秘;或者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或者排便不盡的里急后重感(也就是大便后仍有便意的感覺)、或肛門墜脹感。
以上這些癥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一般的吃壞了東西拉肚子或一般性的便秘而不被重視,對于有大腸癌家族史或者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如果出現這些癥狀要高度引起注意,不要只是當作一般的排便異常,必須盡早查明原因。
2)大便形狀改變:
排出的大便變得很細,排便過程很費力,排出的大便有壓跡(因為腸道長了腫瘤,大便通過腸道時可能就會有壓痕)。
3)大便帶血:
持續性的、慢性粘液樣血便,或者只有粘液或血,而無糞便,任何的大便帶血都必須高度重視。
通常大便帶血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是痔瘡,確實有這個可能,但不能自己想當然,要及時找專科醫生做檢查,最簡單的就是做個肛門指檢以排除痔瘡的可能性,必要時做腸鏡檢查以明確原因,不可想當然認為是痔瘡而延誤診斷。
建議大家養成排便后回頭看一看的習慣。
4)消化不良樣表現:
中下腹部脹滿不適感,腹部隱痛不適等,如果經常或長期有這些癥狀,特別是老年人,同樣要引起注意。
當然,如果腹部直接摸到包塊,那更要重視 ,應盡早去醫院查明原因,以便盡可能早的發現并診斷可能的癌癥。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