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68歲。
患者持續性腹痛伴加重5天。
患者5天前出現腹痛,為持續性疼痛,伴逐漸加重。患者自述食欲下降、惡心,無嘔吐,無寒戰發熱,無呼吸急促,無咳嗽,無腹瀉。患者自述服用抗酸藥不緩解。
患者右乳癌手術史11年,行環磷酰胺+阿霉素+紫杉醇新輔助化療,后行右乳癌保乳根治術。術后病理提示,浸潤性小葉癌III期,ypT2N1(sn),腫物大小為3.5×3.2×1.8cm,一枚前哨淋巴結轉移,免疫組化提示ER+、PR+、HER2-。術后行放療,內分泌治療(5年芳香化酶抑制劑[AI]治療)。
患者否認癌癥家族史。患者診斷乳腺癌時基因檢測提示,存在致病性PALB2突變。
生命體征穩定。神清語明,問答正確,神態自如。心律齊,未聞及雜音及其他異常心音。胸部雙肺呼吸動度一致,聽診雙肺呼吸音清,無干濕啰音。腹軟,上腹部觸診壓痛陽性,無反跳痛及肌緊張,肝脾未觸及,全腹聽診腸鳴音正常。四肢肌力及肌張力正常,肢體未見腫脹及畸形。生理反射正常引出。
腹部和骨盆CT檢查提示,胰尾部中度炎癥樣改變和胰遠端導管的局灶性擴張,胰周淋巴結腫大,腹主動脈周圍淋巴結輕度腫大,最大的門腔靜脈淋巴結短徑達1.2cm。
圖1. 腹部CT:胰腺腫物
肝臟核磁共振(MRI)檢查顯示,不均勻的低增強6.7cm胰腺腫物,多灶性右肝葉病灶和腹膜后淋巴結病灶。
圖2. 腹部MRI:胰腺腫物
PET/CT檢查顯示,胰腺體高代謝性病灶和胃、肝、胰腺周圍、雙側主動脈旁淋巴結高代謝性病灶。橫膈膜上方可見右腋窩高代謝病灶和右下胸壁高代謝皮下病灶。
全血細胞計數和綜合代謝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患者行胰腺腫物活檢,顯示低分化癌。免疫組化提示GATA3、CK7、ER和PR呈陽性,CK20、CDX2呈陰性。
該患者診斷為轉移性乳腺癌。乳腺浸潤性小葉癌(ILC)是一種獨特的組織病理學亞型,約占所有乳腺癌的5%-10%。顯微鏡下,ILC一般呈現小而均勻癌細胞,以單排排列浸潤間質(圖3),通常為ER+。
圖3. 浸潤性小葉癌
與浸潤性導管癌(IDC)相比,ILC更可能累及雙側乳房,并表現為多中心病灶。ILC通常發生在老年女性中。與IDC相比,ILC的多發轉移率更高,常見的部位包括骨骼、腹膜、卵巢和胃腸道。本例患者有典型的ILC表現,并發生罕見的胰腺轉移。
與ILC風險增加相關的最常見的基因突變包括ATM、CDH1、CHEK2、BRCA2和PALB2。然而,BRCA1與ILC的風險增加無關。有研究表明,約50% ILC病例與磷脂酰肌醇3-激酶通路的三個基因之一的體細胞改變有關:PIK3CA、PTEN和AKT1。本例患者存在PALB2致病突變。
ILC和IDC兩亞型的轉移性乳腺癌治療方案基本一致。雖然HR+/HER2-轉移性乳腺癌尚無法完全治愈,但近年來其治療進展迅速,顯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質量。
在該病例中,患者接受了瑞波西利和來曲唑聯合治療。治療三個月后,PET/CT檢查提示,胰腺腫瘤縮小,腹膜后淋巴結消退。
參考文獻:Avan Armaghani, MD. A Woman With Worsening Abdominal Pain and Nausea. September 08, 2023. https://reference.medscape.com/viewarticle/996010
編輯:Uni
排版:Uni
執行:Uni
醫脈通是專業的在線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臺旨在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傳遞更多醫學信息。本平臺發布的內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等信息被用于了解醫學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臺不承擔相關責任。本平臺對發布的內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觀點。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處理。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