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目前直腸癌發病率在我國所有惡性腫瘤中位于第三位,死亡率位于第五位。
直腸癌是指從齒狀線至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之間的癌。
特點:
青年人占比例高,約占15%;
低位直腸癌多見,約占直腸癌的70%;
直腸癌比結腸癌多1.5-2倍。
直腸癌有哪些癥狀
早期直腸癌無特異性癥狀,當腫瘤進展影響排便或破潰才出現癥狀:
典型癥狀:
便血:是直腸癌常見癥狀,由腫瘤快速增殖后血運障礙引起,腫瘤組織壞死潰破形成潰瘍造成,便血多為鮮紅色或暗紅色。
直腸刺激癥狀:由病變刺激直腸而導致的一系列癥狀,包括: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與腹瀉交替),便意頻繁、肛門下墜感和排便不盡感(老想去廁所,但每次排不凈)。
腸腔狹窄癥狀:由腫瘤進展導致腸腔狹窄,大便變細,進行性排便困難,后期造成腸腔部分堵塞后,可出現腹痛、腹脹等不全性腸梗阻癥狀。
伴隨癥狀:
體重下降及消瘦:由于腫瘤進展和長期腹痛腹脹造成消化吸收受影響,引起營養不良。
腫瘤浸潤癥狀:腫瘤侵犯膀胱、前列腺可導致血尿、尿頻尿急癥狀。侵犯骶神經叢可導致肛門失禁、下腹部及腰骶部持續性疼痛、肛門失禁癥狀。
腫瘤轉移癥狀:轉移至肝、肺、骨等部位,導致肝功能受損、黃疸、呼吸困難或骨轉移部位疼痛等。
直腸癌要做哪些檢查
# 直腸指診:
是指醫生用一個手指頭伸進患者的肛門,以檢查疾病的一種簡便易行卻非常重要的臨床檢查方法,可發現近70%的直腸癌。
# 腸鏡:
結腸鏡可明確腫瘤位置和取活檢明確診斷,已經診斷直腸癌的患者手術前也要做全結腸鏡檢查,大約5-10%的直腸癌患者為多原發癌。
# 超聲內鏡:
可準確評估腫瘤侵犯深度和腫瘤周圍淋巴結情況。
# 影像學檢查:
所有直腸癌患者均應行胸腹盆增強CT和直腸核磁,以明確腫瘤侵犯深度(T分期)、淋巴結有無轉移(N分期)和遠處有轉移(M分期),以準備評估分期,選擇合適治療方案。若遠處轉移診斷不明確,可選擇PET-CT檢查。
# 病理檢查:
病理診斷為金標準,可明確腫瘤類型、分化,還可通過基因測序明確腫瘤突變情況,為藥物選擇提供證據。
# 抽血化驗:
常規行血常規、凝血和肝腎功能評估一般情況;腫瘤標志物(CEA和CA19-9)對發現早期直腸癌作用局限,可用來評估腫瘤負荷和監測術后復發。
疾病的分期和治療
直腸癌治療應采取個體化綜合治療原則,根據患者一般狀態、疾病分期和患者意愿,有計劃的運用多種治療手段,最大程度地根治腫瘤;同時注重最大程度保護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 極早期直腸癌(局限于粘膜層或部分粘膜下層的腫瘤):
通過內鏡下切除(ESD)可以獲得很好的治療效果。
● 早期直腸癌(T1-2,淋巴結無轉移):
通過外科手術治療可以達到根治目的。
● 進展期直腸癌(T3以上或任何T,淋巴結轉移):
通過合理運用放化療、手術和化療等治療手段,可使部分患者達到根治。
● 晚期直腸癌:
以綜合治療為主,采取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手術以及放療等多種治療手段延長患者生存。
日常如何預防?
1、避免一些高危因素,如戒煙、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纖維和維生素食物、減少紅肉攝入、增加運動避免肥胖和保持愉悅心情。
2、進行規范的直腸癌篩查,早期發現直腸癌或者癌前病變,早診早治,提高治療效果。
拓展閱讀
<關于直腸癌篩查>
一、篩查時機:
1.建議平均風險人群應在50歲開始進行直腸癌篩查。雖然直腸癌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但死于嚴重并發癥的風險也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建議 76~85 歲人群應根據基礎疾病進行個體化篩查;85 歲以上應停止篩查。
2.根據國內的結直腸癌篩查高危因素量化問卷進行風險評估,對于高風險人群需根據醫生建議隨時行腸鏡檢查。
符合以下任何一項以上者列為高風險人群:
一、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史
二、本人有癌癥史(任何惡性腫瘤史)
三、本人有腸道息肉史
四、同時具有以下2項及2項以上者
- 慢性便秘(近2年來每年便秘在2個月以上)
- 慢性腹瀉(近2年來腹瀉累計持續超過3個月,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在1周以上)
- 粘液血便
- 不良生活史(發生在近20年內,并且在事件發生后對調查對象造成較大精神創傷或痛苦)
- 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
- 慢性膽道疾病史或膽囊切除史
摘自: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2019,上海)
不論有無癥狀,50-75歲之間有條件行結腸鏡檢查的人群均進行結直腸癌篩查。
根據結直腸癌篩查高危險因素量表評為高風險或便潛血陽性、糞便DNA陽性的患者需根據醫生建議隨時行結腸鏡檢查。
摘自: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2019,上海)
想了解癌癥的科普、預防及治療,癌癥心理咨詢等,請搜索我們的三個公眾號:1,女性癌健康;2,植物硒教授;3,癌友群,關注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