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劉大俊,前段時間因腹痛在當地醫院做了胃鏡檢查,發現腸息肉,活檢后沒有發現癌細胞。
三個月后,劉大俊又因腹部不適就醫,活檢結果顯示可疑腺癌。但是患者仍然沒有接受治療。
醫生對此表示很不解,詢問患者:明明三個月前就有癥狀,還做了活檢,為什么沒有及時治療?
劉大俊表示,當時做了活檢是炎癥,不是癌癥,所以就沒有做進一步治療。之前聽醫生說,病理活檢不是確診癌癥的金標準嗎?難道也會出現“假結果”?
病理診斷是確診癌癥的“金標準”
病理診斷可以說是指導臨床治療和預后評估最可靠的依據,診斷準確率可以達到99%以上,是公認的疾病診斷的“金標準”,也是目前任何手段都無法替代的終末診斷。
一般來說,常規病理檢查通常需要3-5天才可以出結果,因為過程是比較復雜的,需要對手術中切下的病變組織器官做技術處理,包括取材、固定、脫水、透明、浸臘、包埋、切片、染色和封片等,這當中的每一步驟都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所以,大家要耐心等待。
而活檢取病理方式有多種,臨床上比較經常用的、準確率比較高的有纖維氣管鏡活檢、超聲支氣管鏡活檢、CT引導穿刺活檢、開胸或胸腔鏡活檢等,每種檢測各自有自己的適應癥,比如纖維氣管鏡活檢最適用于中央型病變,CT引導穿刺活檢最適用于軸變形病變,所以,具體采取哪種檢查的方式,還需要醫生根據個人具體情況而定。
病理活檢還會出現假結果?為什么?
一般情況下,絕大部分的胃癌都是可以通過胃鏡檢查取活檢明確診斷的。但是有少數的比較特殊類型的胃癌,可能一次兩次無法及時發現,原因多是因為以下這幾點:
▲胃癌合并了胃炎胃潰瘍:部分胃癌患者因為伴有胃炎、胃潰瘍,而在活檢的時候卻是鉗取了炎癥或潰瘍的黏膜,沒有取到癌變的地方,所以就可能出現誤診的情況。
▲癌細胞的生長方式:有的腫瘤會向粘膜下層發展,而胃鏡活檢時很難接觸到,多只是鉗夾胃壁黏膜組織,因此出現誤診。
▲內鏡醫生的經驗和技術:這也是結果是否準確的一個關鍵因素,一些經驗比較豐富的醫生,在發現黏膜異常后,可能會多點取材,并且爭取深取活檢,從而提高檢測的準確率。
像文章開頭的劉大俊,就是有胃癌存在,但是檢查卻只顯示是炎癥,很可能就是因為檢查的不夠徹底,醫生經驗不豐富導致的最終結果。
所以為了盡可能的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建議盡量做到:
1、發現患者有出現一些可疑的癥狀,即便活檢是炎癥,也要再次胃鏡取活檢,或者更換醫院、醫院再次做胃鏡。
2、當活檢結果是炎癥時,可以遵從醫囑口服一些治療胃炎、胃潰瘍或者保護胃黏膜的藥劑,來治療疾病,等2-3周再去進行胃鏡活檢,可有效提高診斷率了。
3、如果懷疑有胃癌的可能性,可以考慮多點取材,必要時可以考慮切取大塊病變黏膜組織活檢,或穿刺活檢。
一般如果這些都能做到,絕大部分疾病都可以得到準確的診斷的,當然,這種出錯率是很低的,如果實在不放心,建議到大醫院去,找有經驗的醫生操作。
延伸閱讀:手術前已經做了穿刺,還要做病理檢查嗎?
雖說穿刺的診出率很高,但是還是有“假陽性”和“假陰性”的可能,就以甲狀腺癌來說,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漏診的比率為3.6%~10.2%,當甲狀腺結節<5mm時,很容易因為穿刺到周圍正常組織而導致漏診;
此外,多病灶、合并橋本甲狀腺炎或病灶有鈣化,也容易出現假陰性;還有就是穿刺對濾泡性腫瘤的診斷也不是很明確,因為單憑細胞形態不能區分惡性的“癌”和良性的“腺瘤”。
所以,即便是手術前已經做了穿刺,還要做冰凍病理和石蠟病理檢查,其中后者準確率更高,不僅可以判斷腫瘤的性質(良性或惡性),還可以確定腫瘤的具體類型以及病情的具體情況(包括大小、局部外傾、淋巴結轉移等),所以,多以該檢查作為最終的診斷依據。
總結:病理檢查雖說可以有效的診斷多種疾病,但是結果也不是百分百的,所以為了盡可能的將準確度提到最好,建議大家最好到正規大型醫院,找有經驗的醫生,然后遵從醫囑,積極配合即可。
參考資料:
[1]《三次胃鏡活檢都是胃炎,最后確診卻是胃癌。什么原因?》. 河科大二附院胃鏡室.2020-04-17
[2]《病理報告為何總是要“等”》.金陵晚報. 2016-02-02
[3]《病理診斷是精準治癌關鍵(醫說新語).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01-14
[4]《甲狀腺手術術前已經“穿刺”,術中還要取病理嗎?》.王培松吉大第一醫院甲狀腺外科.2020-0 2-21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