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表在《英國癌癥雜志》(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上的一項研究中,根據英國癌癥研究(Cancer Research)數據最新的預測顯示:
英國每兩人中將會有一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患癌癥。
這聽起來恐怖嗎?再看看中國:
世界癌癥報告估計,2012年中國癌癥發病人數為306.5萬,約占全球發病的五分之一;癌癥死亡人數為220.5萬,約占全球癌癥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
隨著發病率走高,癌癥正越來越多地侵入人們的生活。
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對于癌癥的起因、防治存在不少成見和誤解,影響了對癌癥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李治中博士的這篇分享,則從:
什么導致癌癥?
兒童為什么得癌癥?
癌癥怎么致命?
轉基因會致癌嗎?
中醫對癌癥作用、溶瘤病毒、免疫療法等方面,為大眾普及癌癥相關知識。
癌癥與腫瘤究竟有什么區別?
“癌癥”和“腫瘤”這兩個詞經常通用,一般情況下也確實沒太大問題。一定要糾結的話,這兩個詞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腫瘤的關鍵詞是“固體”,癌癥的屬性是“惡性”。所以,惡性固體腫瘤就是癌癥,血液癌癥不是腫瘤,良性腫瘤不是癌癥。
用數學公式來表示的話:
癌癥=惡性腫瘤+血癌
腫瘤=良性腫瘤+惡性腫瘤
良性腫瘤≠癌癥
什么導致了癌癥?
導致癌癥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基因?污染?飲食?抽煙?都不是,和癌癥發生率最相關的因素是年齡!
2013年中國第一次發表了《腫瘤年報》,從下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出:
第一,無論男女,癌癥發病率從40歲以后就是指數增長;
第二,老年男性比女性得癌癥概率高,主要是前列腺癌。
絕大多數我們熟悉的癌癥:肺癌,肝癌,胃癌,直腸癌等等都是老年病!小孩能得白血病,但你什么時候聽說過小孩得肺癌,肝癌的?
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增加,得癌癥的概率越來越高是不可避免的。
為什么蒼蠅很少得癌癥?因為他們壽命很短,還沒得癌癥就掛了。我們的寵物狗和貓都會得癌癥,原因是他們的壽命可以到10多年,相當于人的70~100歲,因此得癌癥概率不低。
那么其它因素有關系么?肯定有。
癌癥發生的原因是基因突變。
我們體內大概有兩萬多個基因,真正和癌癥有直接關系的的大概一百多個,這些癌癥基因中突變一個或者幾個,癌癥發生的概率就非常高。
那基因為啥會突變,啥時候突變?
基因突變發生在細胞分裂的時候,每一次細胞分裂的時候都會產生突變,但是多數突變都不在關鍵基因上,因此癌癥發生仍然是小概率事件。
細胞啥時候分裂?生長或者修復組織的時候。
總結的數學公式是:
癌癥發生概率 (p) = 細胞分裂次數 (a) X 每次分裂產生突變數目 (b) X 突變基因是致癌基因概率 (e)
在這個公式中,e 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關鍵是a和b兩個因子。我覺得很多和癌癥相關的原因都可以用這個公式推導和解釋:
(a)歲數越大,細胞需要分裂次數越多,所以老人比年輕人容易得癌癥。
(b)人體器官受到損傷越多,需要修復就越多。組織修復都需要靠細胞分裂完成,因此細胞分裂次數就越多。因此長期器官損傷,反復修復組織容易誘發癌癥。
暴曬太陽損傷皮膚細胞,因此皮膚曬傷次數和得皮膚癌直接相關;
抽煙或者重度空氣污染損傷肺部細胞,因此長期抽煙容易得肺癌;
吃刺激性和受污染的食物,損傷消化道表皮細胞,因此長期吃重辣,污染食物會增加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直腸癌發生;
慢性乙肝病毒傷害肝細胞,因此乙肝病毒攜帶者容易得肝癌,等等等等。
(c)每個人的細胞分裂一次產生突變的數目是不同的。這個主要受到遺傳的影響,有些人天生就攜帶一些基因突變,這些突變雖然不能直接導致癌癥,但是會讓他們細胞每次分裂產生突變數目大大增加。
去年好萊塢著名影星安吉麗娜·朱莉 (Angelina Jolie)在紐約時報撰文,說為了防止得乳腺癌而預防性切除雙乳,該新聞轟動全球。
她作此決定的原因就是她家族和她本人都攜帶BRAC1基因突變,有了這個突變,她的細胞分裂產生的突變比正常高百倍,因此她家族多名女性,包括她的母親都很早就得乳腺癌,她個人被估計有87%的可能性得乳腺癌,50%可能性得卵巢癌。
她的這個舉動,當時我從科學眼光看有點沖動,因為不能保證其它部位(尤其是卵巢)不會發生癌變,但是她的勇氣還是讓我無比佩服。后來我聽說朱莉要把卵巢也切除,我只能想到一個詞:“壯士斷腕”。
大家不妨把自己感興趣的因素找出來,看看這個公式是否真的適用。
兒童為啥會得癌癥?
通常,癌癥是一種老年病,隨著年齡增加,各種癌癥的發病率都直線上升。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我們生活中應該聽說過不少年輕人,小孩甚至嬰兒得癌癥,尤其是白血病的故事,這是為什么?
癌癥是由突變引起的,后天因素導致突變需要時間積累,在短短幾年以內是不可能純靠后天因素導致癌癥的。
因此可以肯定,嬰兒,或者幾歲的兒童得癌癥必然有先天因素的:要不然就是父母遺傳了致癌基因,要不然就是在懷孕的過程中因為種種原因胎兒產生了突變。
現在生物檢測技術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在懷孕過程中盡早檢測出先天突變,如果證明寶寶有嚴重遺傳疾病,父母至少能選擇是否流產。
基因檢測技術的成熟和致癌基因的認識,讓我相信父母是否攜帶致癌突變應該會成為孕前體檢的常規項目。
而在懷孕過程中出現的突變檢測相對要困難很多,主要原因是胎兒發育中要獲取樣品很困難。
傳統的檢測如唐氏綜合癥篩選還依賴于羊水穿刺,這是一個手術,對胎兒發育也有一定的風險。很多的人正在為無穿刺檢測技術而努力,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相信幾年之內就會有突破性進展。
但是無論檢測技術如何先進,一個讓人頭痛的難題將始終存在:
即使知道胎兒有了基因突變,由于生物體的復雜性,也不一定100%會得癌癥,這個時候父母將面臨一個非常困難且沒有正確答案的選擇。
是冒險生下來還是繼續等待下一個健康的寶寶?相信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成熟和廣泛應用,這個問題將日益突出。
現在全世界大概有50萬兒童患有各種癌癥,癌癥是兒童死亡的第一殺手。
兒童癌癥中最常見的是白血病,占了近40%(見下圖),這是我們為什么老是聽到兒童得了白血病需要骨髓捐贈的故事。其次是神經系統腫瘤,然后是骨頭和各種軟組織腫瘤。
治療兒童腫瘤采用的辦法也是手術+化療+放療。
對比成人癌癥,化療和放療對于兒童癌癥往往有著驚人的效果,即使不考慮骨髓移植治愈白血病,很多兒童病人也能夠被傳統化療放療治愈。
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復雜的。
第一:兒童癌癥的突變往往很少,因此癌癥產生抗藥性的可能性低;
第二,和傳統想法不同,兒童接收化療和放療的劑量相對體重來說往往超過了成年人,這是由于兒童組織修復能力比較強,能夠忍受更強的化療和放療帶來的副作用。這兩點是兒童癌癥的治愈率遠遠高于成人腫瘤的重要因素。
但是有得就有失,高劑量化療放療在治愈腫瘤的同時,會給兒童帶來各種各樣長期且嚴重的副作用:神經發育不全,智力低下,抑郁容易自殺,不孕不育等等 。
因此,對兒童癌癥的藥物開發迫在眉睫。
可惜,相對于我們對成人癌癥的投入,對兒童癌癥的研究遠遠落后。
根本原因是由于兒童癌癥數量較少。
這一方面導致樣品數量不足,因此基礎研究到醫學轉化研究的實驗室都比較少。更重要的原因,由于病人少,大藥廠往往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財力來專門研究兒童癌癥,其一是臨床試驗很難進行,其二是因為即使做出藥來也不能收回成本。最后,因為周圍兒童癌癥病人少,社會對這種疾病的關注不夠,對政府的壓力也不足。
近幾年開始參與兒童癌癥的研究,和各方面的人都有很多接觸,感觸良多。上個禮拜去長島冷泉港開了橫紋肌肉瘤的會議,贊助者是一對夫婦,他們的兒子去年由于這個疾病而去世了。
橫紋肌肉瘤全美國一年只有400個左右病例,多數是兒童。由于病人少,這個疾病的存活率在過去30年沒有任何變化!
該夫婦家境非常富裕,在全美國最好的腫瘤醫院使用了最貴的藥物,但是在治療過程中仍然深感絕望。因此在兒子去世之后設立基金,希望能夠喚起社會對這類“ 罕見病”的重視。
在會上,我見到了他們和其他幾對患者父母,聽到幾位醫生講訴病人的故事,有治愈的幸福故事,也有不幸的悲情故事。
我覺得只有親身見到這樣的例子,科研工作者才會知道自己的使命和責任。
和這些科研臨床的朋友一起,我們建立了橫紋肌肉瘤一個的宣傳公益組織,這里面有我們能找到的所有和橫紋肌肉瘤相關的內容,所有科研文章和進展都會隨時更新,每個月會有科研,臨床的專家進行網上講座。
病人家屬之間也能互相交流和鼓勵。在中國, 橫紋肌肉瘤的研究就更加匱乏,很多醫生都沒有見過這種腫瘤,因此有很多的人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
面對兒童癌癥,一方面是病人家屬的無奈,另一方面是科研資源的匱乏和藥物開發的停滯。強烈呼吁大家增加對該方向的關注,只有社會和輿論推動政府作為,才有可能迫使藥廠進行更多的投入。
希望有一天沒有兒童會再被癌癥打倒!
癌癥到底怎么致命的?
大家談癌色變,主要的原因是其高死亡率。
但是說起來癌癥到底是怎么讓病人死亡的,可能很多人都說不上來了。為什么有人長了很大的腫瘤,做完手術就沒事,但是有人的腫瘤還沒有看到,病人就去世了呢?
首先說癌癥的嚴重性和腫瘤的大小沒有相關性。
2012年有個著名的越南人Nguyen Duy Hai,4歲開始就長腫瘤,等到30歲的時候右腿腫瘤已達到驚人的180斤!在這26年中,他慢慢失去行動能力,但是奇怪的是,他居然沒有太多別的癥狀,在做完手術后,看起來也比較正常。
這種腫瘤看起來很恐怖,但是如果位置不在關鍵內臟,實際上對生命的危害相對較小。這種巨大的腫瘤幾乎肯定是良性腫瘤,因為如果是惡性,是沒有機會長這么大的。
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區別是啥?是看腫瘤是否轉移。
良性腫瘤不轉移,屬于“釘子戶”,所以只要手術切除腫瘤本身,基本就算治好了。而惡性腫瘤不論大小,都已經發生了轉移,有可能在血液系統里,可能在淋巴系統里,也可能已經到了身體的其他器官。
很多癌癥(比如乳腺癌)轉移一般首先到達淋巴結,然后才順著淋巴系統到達其他系統,所以臨床上對腫瘤病人常常進行淋巴結穿刺檢查,如果淋巴結里面沒有腫瘤細胞,病人風險較小,一般化療和放療以后就能控制住疾病。
那癌癥到底是怎么致命的呢?
首先得說這個問題沒有確定答案,每個病人個體情況都不同,最終造成死亡的原因也不同。但是大致說起來,往往和器官衰竭有關,或是某一器官衰竭,或是系統性衰竭。
腫瘤,不論是否惡性,是否轉移,過度生長都可能會壓迫關鍵器官,比如腦瘤往往壓迫重要神經導致死亡,肺癌生長填充肺部空間,導致肺部氧氣交換能力大大降低,最后功能衰竭而死,白血病導致正常血細胞枯竭造成系統性缺氧缺營養等等。
癌癥如果轉移以后,危險性大大增加,一個原因是一個腫瘤轉移就成了N個腫瘤,危害自然就大,另一個原因是轉移的地方往往是很重要的地方,比較要命的地方是腦轉移,肺轉移,骨轉移和肝轉移。
這三個地方還有一個共同特點:由于器官的重要性,手術往往很保守,很難完全去除腫瘤。
所以乳腺癌發現得早一般沒事,手術摘除乳房就好了,病人可以正常存活幾十年,但是如果乳腺癌轉移到了肺部或者腦部,就很難治療了,因為你不能把肺或者大腦全部摘除。
癌癥致死有時候并不是某一個器官衰竭造成的,而是一個系統衰竭。
有很多癌癥,由于現在還不清楚的原因,會導致病人體重迅速下降,肌肉和脂肪都迅速丟失,這個叫“惡病質”(Cachexia)。
這個過程現在無藥可治,是不可逆的,無論病人吃多少東西,輸多少蛋白質都沒用。由于肌肉和脂肪對整個機體的能量供應,內分泌調節至關重要,病人很快會出現系統衰竭。
例如全民偶像喬布斯,靠金錢支撐,在診斷胰腺癌后活了8年,可謂是不小的奇跡,但是大家仔細看他得病前后照片對比,能清楚發現他身上的肌肉和脂肪幾乎消失殆盡。
最后還是由于呼吸衰竭而去世。
癌癥為啥這么難治?
在我長大的過程中,癌癥和艾滋病是最恐怖的疾病名詞。如果你問我,癌癥和艾滋病哪個會先被攻克?我的答案肯定是艾滋病。
癌癥為啥那么難搞?我看來有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癌癥是“內源性疾病”:
癌細胞是病人身體的一部分,對待“外源性疾病”,比如細菌感染,我們有抗生素。
抗生素為啥好用,因為它只對細菌有毒性,而對人體細胞沒有作用,因此抗生素可以用到很高濃度,讓所有細菌死光光,而病人全身而退。
搞定癌癥就沒那么簡單了,癌細胞雖然是變壞了人體細胞,但仍然是人體細胞。所以要搞定他們,幾乎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勾當,這就是大家常聽到的 “副作用”。
比如傳統化療藥物能夠殺死快速生長的細胞,對癌細胞當然很有用,但是可惜,我們身體中有很多正常細胞也是在快速生長的,比如頭皮下的毛囊細胞。
毛囊細胞對頭發生長至關重要,化療藥物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殺死了毛囊細胞,這是為啥化療的病人頭發都會掉光。
負責造血和維持免疫系統的造血干細胞也會被殺死,因此化療病人的免疫系統會非常弱,極容易感染。消化道上皮細胞也會被殺死,于是病人嚴重拉肚子,沒有食欲等等。
這樣嚴重的副作用,讓醫生只能在治好癌癥和維持病人基本生命之間不斷權衡,甚至 “妥協”。
所以化療的藥物濃度都必須嚴格控制,而且不能一直使用,必須一個療程一個療程來。如果化療藥物也能像抗生素一樣大劑量持續使用,癌癥早就被治好了。
這是我為什么覺得艾滋病會比癌癥先被攻克的主要原因,畢竟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外源性疾病”。
第二個癌癥難搞的原因是:癌癥不是單一疾病,而是幾千幾萬種疾病的組合。
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片樹葉,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癌癥。
比如肺癌,這是在中國癌癥中新任第一殺手,30年來發病率增加465%。中國現在每年近60萬肺癌病人,美國也有16萬。
常有人問我:美國有什么新的治肺癌的藥么?
我說:有是有,但是只對很小一部分病人有用。
比如諾華最新的抗肺癌藥Ceritinib上禮拜剛被FDA批準,它對1%左右的肺癌有很好的效果。但為啥我們研究了這么久的新藥只對1%的病人有效呢?肺癌簡單按照病理學分類,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
那是不是肺癌就這兩種呢?不是的。
我們知道,癌癥是由于基因突變造成的,而每一個癌癥里的突變基因數目不止一個,千差萬別。
最近一項系統性基因測序研究表明:
肺癌病人平均每人突變數目接近5千個。
這么多的變量隨機組合,導致每個病人都有點不同。中國這60多萬肺癌病人,其實更像60萬種不同的疾病。
當然,這不是說我們需要60萬種不同的治療肺癌的藥。因為5千個突變里面,只有幾個突變是關鍵的,抓住了這幾個關鍵基因,我們就有可能開發比較有效的藥物。
但是無論如何,制藥公司新開發的藥,即使是靈丹妙藥,也不可能治好所有的肺癌病人。
回到剛才的問題,為啥諾華的新藥Ceritinib只對1%的肺癌病人有效?
因為Ceritinib針對的是突變的ALK基因,而只有1%左右的肺癌病人才有ALK基因突變。(這個藥中國還沒上市,目前正在中國做臨床試驗,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ALK突變肺癌病人能用上這個藥)。
因為癌癥的多樣性,藥廠幾乎注定每次只能針對很小的一些病人研發藥物,每一個新藥的開發成本是10年時間+20億美金!
這樣大的時間金錢投入,導致我們進展緩慢,要攻克所有的癌癥,即使不是遙遙無期,也是任重道遠。
第三是癌癥的突變抗藥性。
這點是癌癥和艾滋病共有的,讓大家頭疼的地方。也是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攻克艾滋病的根本原因。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超級細菌,在抗生素出現之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是致命的,比如敗血癥。但是青霉素出現以后,金黃色葡萄球菌就慫掉了。
但是生物的進化無比神奇,由于我們濫用青霉素,在它殺死了99.999999%的細菌時,一個或者兩個細菌突然進化出了抗藥性,他們不再怕青霉素。
于是人類又發明了別的抗生素,比如萬古霉素,但是現在已經出現了同時抗青霉素和萬古霉素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這就是超級細菌。
生物進化是一把是雙刃劍。自然賜予我們這種能力,讓我們適應不同的環境。
但是癌細胞不僅保留了基本進化能力,而且更強,針對我們給它的藥物,癌細胞不斷變化,想方設法躲避藥物的作用。
Ceritinib在臨床試驗的時候,就發現有很多癌細胞在治療幾個月以后就丟棄了突變的ALK基因,而產生新的突變來幫助癌癥生長,這么快的進化速度,總是讓我感嘆自然界面前人類的渺小。
轉基因食物會導致癌癥么?
“轉基因”絕對是近幾年在各個媒體出勤率最高的詞匯之一,所有能炒的都炒過了,所有能吵也都吵過了。
我只想負責任地說: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篇經得起推敲的高質量研究論文證明轉基因食物能致癌。
網上盛傳的法國研究的大鼠吃轉基因食物致癌的文章,我專業的評語是:”扯蛋”。當然很欣慰地看到這種嘩眾取寵的垃圾論文已經被撤稿了。
“轉基因食物完全無害”,本身就是一個在科學上無法證明的命題。即使它一直無害,保不齊100年后會不會有一個人因為轉基因而出現問題了呢?
作為嚴謹的科學家,我們只能說,在有人能證明它有害之前,它是無害的。
作為不太嚴謹的科學家,我個人覺得轉基因有害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這個一方面可以理解為自我安慰,因為我知道自己在美國長期吃各種轉基因食物,所以說美國人不吃轉基因的可以歇菜了。
科學家為什么會研究轉基因?
科學家搞些轉基因農作物或者動物,無非是為了讓它們在生長中產生競爭優勢,要么長得壯,要么長得快,要么多結果,要么不被蟲咬。歸根到底,都是為了降低成本,喂飽更多人,這其實和以前袁隆平做人工選育水稻目的是一致的,只不過隨著科學家對生物科學,尤其是基因重組技術理解的增加,我們終于可以不靠天吃飯,而自己能夠構造出更優良的動植物。
地球人口還在高速增長,在2040年左右預計將達到80億。對食物的需求會翻一倍,如果沒有轉基因作物,隨著土地減少,人口增加,很多人吃不飽,到時候還有人在乎轉基因不轉基因么?
大家談轉基因色變,但是到底什么是轉基因,我估計除了被“二十一世紀是生物的世紀”忽悠進生物系的人之外,絕大多數人只是憑空想象。
轉基因的本質是給細胞加入新的功能蛋白質,這些新蛋白質或許能促進生物體生長,或者能生產抗藥性等等,但是無論如何,它們只是蛋白質。
所以我們吃轉基因食物,就是吃了傳統食物+新蛋白質。那轉基因食物是否致病的爭論的本質就應該是新引入的蛋白質是否對人體有害。
我之所以覺得轉基因有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是因為這種新引入的蛋白質有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一:人類還沒有掌握自己創造全新功能蛋白質的能力。
轉基因引入的所謂新蛋白質,其實都是自然界存在的,只是我們把生物體A的某種優勢蛋白,加入到生物體B中,讓B獲得這種特性。比如給牛轉基因,加上人的胰島素蛋白,這樣牛奶中就可以提取胰島素了。既然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蛋白質,那么轉基因蛋白就沒有理由比正常蛋白更有害。
第二:所有的蛋白質都是20種基本氨基酸構成的,在人的胃和小腸里都會被蛋白酶分解成氨基酸而被吸收。
所以無論蛋白質是啥轉基因的產物,最終被人體吸收的都是那么20種氨基酸。紅燒轉基因熒光雙眼皮鯊魚和紅燒青藏高原純凈無污染鯉魚,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樣的;麥當勞專供轉基因五彩玉米飯和黑土地五谷雜糧營養飯,吃到肚子里也都是一樣的。
總而言之,而對于轉基因,大家大可不必談“轉”色變。
我支持大家吃健康的食物,也尊重個人選擇,如果你真的怕轉基因,又能買到確定非轉基因的食品,那固然好。
如果像我一樣,沒有條件也沒時間去鑒別每種食物是不是轉基因,不如放輕松一點,與其天天窩在網上看轉基因的新聞,不如出去跑跑步來得健康。
酸性體質容易得癌癥么?
近幾年,“酸性體質” 這個概念大火。
按照 “專家” 的說法,酸性體質容易得各種疾病包括癌癥。大家紛紛想知道自己是不是酸性體質,如果是的話,怎么才能調節平衡,弄得堿一點?!吃咸菜有用么?
健康人的血液確實是弱堿性PH7.4左右,出生嬰兒也是7.4左右。但事實上,不管你是嬰兒,還是90歲老頑童,血液的PH值幾乎一樣,都是弱堿性!
人體內有三套系統來保證血液PH值是7.4弱堿性:呼吸系統,腎臟尿液排泄系統和體液系統 [1]。
如果身體酸性或堿性短暫增強,呼吸系統將會在幾分鐘之內就反應,加速或減緩排出二氧化碳 (酸性),從而在幾分鐘之內就把PH值調節回去;腎臟系統的反應會慢一點,但是也會在幾天內慢慢增加或減少酸性物質進入尿液。
人的尿液PH正常范圍是4.6到8.0,也就是說酸性和堿性都正常,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平衡系統。
體液調節PH值主要靠里面的各種蛋白和緩沖離子。因為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既有酸性,也有堿性,可以吸收或者釋放酸性氫離子,所以蛋白質是超強大的PH緩沖系統。
好消息是,我們身體中有大量大量的蛋白質。
在這三套強大酸堿調節系統的監管下,沒有人的血液是酸性的 (PH<7.0),所以也就不會有酸性體質致病這種說法。
事實上,如果血液PH到了中性 (PH=7.0),人就已經死了。
“酸性體質” 這個偽科學其實比較容易被揭穿:你到醫院去問一下,能幫我測測我身體是酸性還是堿性的么?沒人能幫你,因為全世界沒有一個醫院給大家測身體的 “酸堿度”,反正一量都是7.4。
中國正在大踏步地邁進老齡化,大家對醫療保健空前重視。投機商家和偽保健品專家們也看準了這個機會,借由各種 “科普” 的機會給大家宣揚各種莫須有的保健知識。
我的一位好朋友剛回中國頂尖大學之一當教授,他說不時收到各種保健品企業要送他一大筆錢,換取他為某保健產品的書面支持,這樣企業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貼上 “哈佛大學博士,XX大學醫學院教授鄭重推薦” 的標簽,我相信這樣的廣告是很有迷惑性和吸引力的。
我的朋友不愿意收取這種錢,但是肯定有人愿意 。
所以大家無論看到什么樣的專家,請記得基礎研究也好,臨床醫學也好,任何真正的科學都是有據可查的,沒有引用文獻的 “專家語錄” 都是 “偽科學”。并不是白頭發多的老頭說話就靠譜。
“酸性體質” 論者還常拿出 “酸中毒” 這個概念來混淆視聽,忽悠大家。
“酸中毒” 還真是嚴重的臨床問題 [2],它往往是因為呼吸系統有了問題,無法正常排出二氧化碳,或者是腎臟出了問題,無法通過尿液排酸,但這只是肺部或者腎臟疾病的急性臨床表現之一,而和慢性酸性體質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其實對應 “酸中毒”,臨床上還有 “堿中毒” (持續嘔吐,過度失去胃酸可以引起堿中毒),甚至還有 “水中毒”,當短期內飲用水過量時 (比如無聊的喝水比賽),會導致體內電解質濃度過度降低,從而影響大腦功能,特別嚴重還能致死。
顯然我們不會因為 “水中毒” 的存在而得出 “水體質有害,我們要常常排水” 的結論;相似的道理,“酸中毒” 也不能給所謂的 “酸性體質要排酸” 提供任何依據。
總之,我認為 “酸性體質致癌” 是徹頭徹尾的謠言,大家大可不必擔心,也不要購買任何的保健品和藥物。
還是那句話,均衡飲食,加強鍛煉和良好的心態能增強免疫系統,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抗擊癌癥最好的武器,任何藥物效果都難以望其項背。
后記:有人很快指出 “酸性體質” 不一定指PH<7,而是一種身體狀態,就像中醫里面那種 “陰虛陽虛” 之類的說法。
但我覺得以上的兩個重點標黃的概念:
[1]如果這個理論是從嬰兒出生和人健康時PH=7.4是弱堿性開始的話,酸性體質就一定和PH相關,要不然你就不要拿PH7.4來做你的參考。
[2]如果 “酸性體質” 和PH無關,你至少得告訴我用什么客觀標準 (可以不是西醫的理論,脈象,氣啥的也可以,只要客觀) 來檢測,并公布大規模人體數據來支持你的結論,別顛倒因果告訴我 “得病了身體就是酸性的,健康就是堿性的”。
如果你說 “菠蘿,你是一個被西方科學洗腦了的偽科學家,根本不懂中國傳統醫學”,我認了,歡迎大家批評討論。
在留言中,我們發現有很多朋友針對癌癥和疾病,提出了許多問題,而本文從更加科學的角度,全面的對一些問題再次進行了解答。
總而言之,我們要相信,人體有很強的自我修復能力,如果沒有這個能力,所有的醫生都起不到治療的作用。
要知道,疾病只是一種現象,一定不要恐懼這些現象,我們可以透過現象去找背后的本質。
疾病是上天另一種形式的愛,它提醒我們從錯誤中醒來。
祝愿所有人都擁有積極的心態和美樂愛覺的生活方式,讓生活與身體越來越好,讓健康變成看得見的財富!
本文來源:李治中博客,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