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關心:“我為什么得癌?”經常聽到病友說:“為什么別人和我一樣抽煙、喝酒卻不得癌,唯獨我得呢?”也有人說:“為什么這種懲罰會落在我身上?”有人更加不解地說:“為什么我不抽煙,也沒有什么不良習慣,也沒做過什么壞事,為什么會得肺癌?”,而很多人也會同情地說:“怎么他(她)這么好的人也會得癌呢?”
亞健康人群最易被腫瘤偷襲
細胞癌變參與因素很多,其中人體的免疫功能在這一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但人體免疫功能明顯下降,從而呈現出活力和對外界適應力降低的一種病理生理狀態,是腫瘤的高發人群。
亞健康的3個狀態
亞健康可分為3個狀態:1,首先可納入亞健康領域的是心身輕度失調狀態;其次是“潛臨床狀態”,這種狀態是亞健康的主體,是指已出現了與某些疾病相關的高危傾向,潛伏著發展成為某一類病理損害的極大可能,
2,或已啟動了向某些病理改變的態勢;再次是“前臨床狀態”,也稱亞臨床期,
3,已出現了明確的病理改變,但臨床癥狀尚未明朗化,如糖耐量異常、無癥狀的腔隙性腦梗塞、尚未出現臨床癥狀的腫瘤及無癥狀的高血壓、頸動脈硬化等。
舉一個亞健康(腫瘤細胞休眠)與癌癥的例子:接受同一供體的2例腎移植患者在2年后同時患轉移性黑色素瘤死亡,回顧發現供體在死亡前16年曾做過黑色素瘤手術,一直到死亡時都未發現有第二腫瘤或轉移癌。
從腫瘤休眠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存在或殘存在宿主體內的腫瘤細胞可進入腫瘤休眠狀態,通常(3-30年)不被機體所殺死,又沒有明顯的細胞群體數量增加,但它們仍具備活躍的增殖潛能,在一定條件下能再被激活,激活后開始增殖,最終能導致腫瘤原位復發和(或)轉移形成。
這些體檢可以查出早期癌癥
經常會有腫瘤患者向我們訴苦,說單位年年都體檢,去年各項指標都很好,怎么今年就得癌了呢?要體檢有什么用啊!這里我要向大家說明常規的體檢確實較難發現早期癌癥,但并不代表體檢沒用,只要針對不同的組織和器官,采取有針對性的體檢方法,早期診斷出癌癥一點都不難!
食管和胃—胃鏡(無異常,3年檢查一次)
結直腸—肛門指診和大便潛血試驗可以提供警示信號;結腸鏡(無異常,5年檢查一次)
肺—胸部低劑量螺旋CT(可以發現非常小的結節)
甲狀腺和乳腺—超聲(但受醫生經驗的影響)
鼻咽—EB病毒檢測+鼻咽鏡
肝—甲胎蛋白檢測+超聲
宮頸—宮頸刮片+HPV病毒檢測
前列腺—超聲+PSA檢測
查血的時候不僅限于血常規,可以查一下腫瘤標志物,也可以提供一些信息。
這下你知道什么樣的體檢項目可以查出早期癌癥了吧!
正確認識癌癥,消除談癌色變的心理
人們通常會把癌癥當成懲罰,而不會把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等看成是懲罰,可能和癌癥的惡名有關。在大多數人的眼里,癌癥是“不治之癥”,所以會把癌癥看成是不祥的預兆,認為患癌是很倒霉的事情。
然而,我們往往忽視了癌癥其實只是一種疾病,這種疾病基至沒有腦梗死或心肌梗死那么危急,需要迅速處理。其實,癌癥只是一種病,一種慢性疾病。不要把癌癥歪曲成“索命的厲鬼”。我們應該了解有關癌癥預防及診治的科普知識,正確認識癌癥,消除談癌色變的心理。
首先接受癌癥只是一種病,患癌并不是對你的懲罰。
其次,不要感到委屈或憤怒,不必過分追究病因,應著眼于實際問題的解決。
再次,可以看看自己從身體和心理這兩方面如何康復,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而不是把精力花在尋找復雜的病因上。
不論以前做得好與壞,從現在起,人生都將翻開新的篇章,我們可以坦然面對癌癥,癌癥終將被我們戰勝,如果我們恐懼它,它會變得更強。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