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國社會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那樣,近些年來,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也在出現持續性增長的局面。從我國腫瘤發病的整體形勢上看,西方經濟發達國家高發的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也是我國高發的惡性腫瘤。
而那些原本在我國就高發的,具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征的惡性腫瘤,如肝癌、食管癌、胃癌、鼻咽癌等還持續地高發著。這樣就形成了我國所特有的多種惡性腫瘤發生的特點。
說到肝癌、食管癌、胃癌等消化道腫瘤,這些都是具有著我國特征的惡性腫瘤,其發生與我國居民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基礎性疾病等因素直接相關。尤其是原發性肝癌,多數患者都是在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的基礎上發病。
根據2020年1月6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最新的《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9年版)》提示,原發性肝癌是我國第二大導致死亡的癌癥。5年生存率整體偏低,規范化診療是加速提高疾病診療療效的主要手段。由于肝癌早期癥狀不明顯,目前就診的患者中,約70%的患者處于中晚期,失去了手術治療的機會。
而早期發現肝癌并實施手術切除治療,會使得患者的生存時間顯著的延長。如此說來外科切除不僅是早期肝癌治療的主要手段,對中期甚至部分晚期患者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治療手段。
面對著原發性肝癌如此任重道遠的防治任務,應該說肝癌篩查是最佳的捷徑措施,也是提高肝癌診療療效最為有效的基礎保障和治療方法。
《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9年版)》指出:在我國,需要對肝癌高危人群實施每半年一次的肝癌篩查工作,對肝癌高危人群的篩查,有助于肝癌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提高肝癌治療療效的關鍵。
借助于肝臟超聲檢查和血清甲胎蛋白進行肝癌早期篩查,建議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個月進行1次檢查。如果肝臟超聲和血清AFP篩查異常,那么還需要進一步做動態增強CT和多模態MRI掃描等影像學檢查來明確診斷。
目前公認的肝癌高危人群推薦標準為:具有乙型肝炎病毒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過度飲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長期食用被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各種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有肝癌家族史人群;有以上風險因素,年齡>40歲的男性風險更大。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