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苗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陳曉媛教授、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教授發表中國國內抗腫瘤藥物的研發現狀的綜述。文章顯示,隨著研發重點從仿制藥轉向創新藥,現階段中國迎來了前所未有新藥研發時代。2018年至2020年8月,在44 種抗腫瘤新藥中有12種在中國獲批。盡管大多數藥物是仿制藥物,但近半數創新藥。(Nat Rev Drug Discov. 11月5日在線版 )
創新藥物 平分秋色
截至2020年1月,中國有821 種正在研究的抗腫瘤藥物,其中包括 404 種 仿制藥藥物和 359種創新藥物,剩余58種為其他抗腫瘤藥物。
剛從仿制藥轉型過來的許多初創企業選擇了風險更小、發展可能更快的可行途徑,即開發仿制藥物,某些情況下緊隨細胞療法等先鋒療法之后,仿制藥物中數量最多的是 56 種靶向 CD19 的CAR-T 細胞療法,83種 EGFR或 HER2 靶向治療藥物和 32 種抗PD-1/PD-L1 單抗藥物。
細胞治療領銜創新藥
在創新藥研發管線中,免疫治療領域有很多“候選”藥物。細胞治療尤其突出,在創新藥中占比為67%。細胞治療也占據了創新藥物的 Top10,例如 BCMA、CD22、mucin 1、CD123 和 GPC3。
這一創新水平反映了中國在全球細胞治療研發管線中的地位。文章顯示,開發藥物數量方面中國僅次于美國。
新技術為單靶點或多靶點新型創新藥物的研發提供了可能性。例如靶向PD-1/PD-L1、EGFR 和 HER2、靶向HER2 的雙特異性抗體和靶向CD19的雙特異性抗體。鑒于聯合治療已是抗腫瘤治療的基石,多靶點藥物可能為腫瘤治療帶來變革。
未被滿足的需求推動創新
在整個研發管線中,有495種用于實體瘤的藥物正在研發中,其中靶向治療占比最大。雖然細胞療法治療實體腫瘤存在很大的挑戰,但仍有 83 種用于實體瘤的細胞療法正在研發中。在血液腫瘤中,細胞療法占所有249 種在研藥物的 51%。常見靶點包括公認的 CD19、CD22和 BCMA。
各瘤種藥物數量與疾病負擔的相關性
分析顯示,在中國 23 種實體瘤和 7 種血液腫瘤中,抗腫瘤藥物的數量和相應的疾病負荷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在中國,肺癌的傷殘調整生命年(DALY)負擔最高,“候選”藥物數量也最多,其中大部分是仿制藥物。對于中國 DALY 負擔高的部分腫瘤,例如食管癌、胃癌和肝癌,候選藥物的數量低于預期,但創新藥物占比相對較高,部分原因可能在于目前這些瘤種缺乏有效的靶點。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