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個旅程,早一天或是晚一天,都要下這趟車,每個人都難以逃脫,我只是早一天下車而已。”
2019年6月23日,知名腫瘤專家王磊教授在與晚期胰腺癌抗爭15個月后,不幸逝世,享年50歲。
胰腺癌,又被稱為“癌中之王”。當王磊教授被確診這個病時,他的妻子和同事都難以接受,但他卻依然堅守工作崗位。
近幾年來,隨著患病人數的日益增加,癌癥成了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大敵”,人人“聞癌喪膽”。其中,胰腺癌就是臭名昭著的“癌中之王”。
為什么胰腺癌會被稱為“癌王”?
- 1.胰腺癌生存率差、死亡率高
胰腺癌惡性程度極高,是預后最差的惡性腫瘤之一,早期胰腺癌的檢出率不足5%,手術切除率低,5年生存率不到1%。2017年的數據顯示,我國胰腺癌發病率為8.8/10萬,死亡率為8/10萬。
- 2.易“偽裝”,常與胃病混淆
由于胰腺的位置較深,位于胃后方,周圍還有脾臟、肝膽等,即使早期出現了惡心、嘔吐、腹痛、大便油膩等異常癥狀,也難以引起重視,甚至還會被誤以為是胃病,導致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出現4點癥狀,應盡早就醫
在逝世的一年多前,王磊教授經常感到腰疼無力,感冒發燒久治不愈。但王磊教授當時覺得是過于勞累,并沒在意,又繼續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接下來的半年里,這些癥狀一直纏擾著他,在妻子的再三勸說下,他才去做檢查。檢查結果顯示,王磊教授被確診為胰腺癌晚期,癌細胞已擴散到肝臟。
可見,在一般情況下,胰腺癌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因此,一旦出現以下4種癥狀,應盡快到醫院就診檢查:
- 黃疸
胰腺癌屬于始于胰腺頭部的癌癥,會使阻斷膽管,導致膽汁無法到達腸道,腸道內的脂肪也無法分解,造成糞便堆積。同時,膽汁無法正常發揮作用,就會積聚起來,引起黃疸,表現為皮膚發黃、眼睛發黃等。
- 腹痛或背痛
腹部頂端、胸骨下方,是胰腺癌患者最常見的出現疼痛的部位,表現為鈍痛,原因是癌細胞擠壓胰腺周圍的器官和組織,造成疼痛。嚴重的時候腹部兩側的疼痛會輻射到背部,引起背痛。
- 惡心、嘔吐
這是導致胰腺癌容易被誤以為是胃病的原因之一,當腫瘤壓迫胃部遠端時,會造成膽管被部分堵塞,食物無法通過膽管,從而引起惡心、嘔吐。
- 食欲不振、明顯消瘦
胰腺癌還會引起全身癥狀,若出現不明原因的食欲減退、體重下降、渾身乏力等現象,有可能是胰腺癌在“搗鬼”。
多方合力抗擊“癌王”
“只要有1%的希望,我就盡100%的努力。”
王磊教授并沒有因為患上“癌王”而心灰意冷,他嘗試了各種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和生物免疫治療等。可惜最終,王磊教授還是沒能逃出胰腺癌的魔爪。
目前,手術是胰腺癌唯一可能治愈的手段。臨床上,約80%的胰腺癌患者確診時就是中晚期,只有20%有接受根治性手術治療的機會。因此,發現胰腺癌,能做手術要盡快進行手術;不能做手術可以通過輔助治療,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
此外,大數據顯示,我國的胰腺癌術后輔助治療完成率還不到50%,術前的輔助治療更是極少。因此,在胰腺癌治療中,手術只是其中一方面,術前、術后的輔助治療也必不可少。
隨著對胰腺癌治療的進一步深入,胰腺癌治療越來越重視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對于晚期胰腺癌患者來說,喪失了手術機會,不一定意味著沒救了。研究表明,20%局部晚期患者通過藥物干預后,也能夠獲得手術機會。
攻克“癌中之王”新希望
日前,堪薩斯城退伍軍人事務醫學中心和北達科他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納米顆粒輸送系統,將兩種抗癌藥物吉西他濱和ERKi包裹在由聚合物制成的納米顆粒中,然后輸送到胰腺中,能夠有效阻止藥物分解。
測試表明,這種藥物組合可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也是抗擊胰腺癌的新希望。
該技術還可用于治療其他類型的癌癥,例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和卵巢癌。研究小組目前正在研究用于治療癌癥的不同藥物組合,并開發新的聚合物來改善癌癥治療。
目前,胰腺癌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高脂飲食、吸煙、肥胖、慢性胰腺炎等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所以,預防胰腺癌,應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定期體檢,密切關注身體異常,及時發現身體“求救信號”。
參考資料:
[1]《“癌中之王”胰腺癌 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央視網.2018-10-30
[2]《與晚期胰腺癌抗爭15個月后,50歲知名腫瘤專家走了》.健康時報.2019-06-24
[3]《攻克“癌中之王”新希望——pH值調控納米藥物遞送技術更高效地殺死癌細胞!》.轉化醫學網.2021-01-29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