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癌癥仍是世界公認的醫學難題,雖然近幾年來,癌癥相關的死亡率正趨于逐步下降的態勢,但癌癥導致的相關死亡仍屈居全球第二位,僅次于心腦血管病。
最新數據顯示,僅2018年,全球就有960萬人死于癌癥,其中約70%在亞洲。
在中國,雖然近年來腫瘤防治水平一直在提升,但無論是癌癥發病率、死亡率都居全球第一。
據有關數據顯示,中國癌癥患者整體的五年生存率雖然目前已從10年前的30.9%提升到40.5%,但與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50年前,美國五年生存率約為49%,而現在更是已達70%。
不過大家也不要過于擔心,其實某些腫瘤的生存率,我們是已高于美國等發達國家了,如食管癌,美國同期僅為20%。(注:五年生存率指確診癌癥后,活過5年的患者比例)
在過去的50年里,我們目睹了許多里程碑式的發現。2020年9月,《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在觀點欄目發表文章,回顧了過去50年在癌癥研究、預防和治療領域取得的進展。
這也是ASCO(美國臨床腫瘤協會)專家在美國國家醫學院成立50周年之際,對腫瘤醫學研究歷程的一次梳理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50年,關于“抗癌”,我們到底都做了什么!
1970年
放射性粒子植入應用于前列腺癌及其他癌癥治療
1971年
創傷更小的乳房切除術用于早期乳腺癌
1974年
CT面世,為腫瘤的篩查提供了更清晰的影像學依據
1975年
輔助化療用于早期乳腺癌的治療,提高了乳腺癌的治愈率
1981年
乙肝疫苗誕生,使得肝癌發病率顯著降低
1984年
腫瘤根治手術的運用,大概率減少腫瘤復發和轉移
1990年
腹腔鏡手術應用,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手術創傷和恢復時間
1997年
第一個芳香化酶抑制劑阿那曲唑被批準用于治療ER陽性的絕經后晚期乳腺癌;
預防性手術有助于預防高風險女性的乳腺癌和卵巢癌;
首個靶向藥物利妥昔單抗用于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這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些癌癥患者的治療和預后
1998年
新輔助化療誕生,目標是縮小腫瘤,以便手術切除
2003年
科學家成功繪制出人類基因組圖譜,標志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燃起了“精準醫學”模式治療癌癥的希望
2006年
人乳頭狀瘤病毒疫苗加衛苗被批準用于宮頸癌的預防
2010年
第一個人類癌癥治療疫苗獲批準
2011年
抗CTLA-4抗體伊匹單抗被批準用于治療晚期黑色素瘤
2013年
癌癥免疫療法CAR-T療法應用于兒童白血病的治療
2014年
免疫療法PD-1制劑被批準用于各種實體瘤
2017年
第一個癌癥基因治療被批準用于兒童和青年人的血液和骨髓癌
2019年
FDA批準PD-1抑制劑阿特珠單抗用于一線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癌癥
回顧過去抗癌50年,人類對癌癥的認識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過去,癌癥被稱作“不治之癥”,人們一聽說“癌癥”就不寒而栗,而現在70%的病人可以長期生存,癌癥儼然已成為一種“慢性病”,已變得不那么可怕!
在治療方面,我們也從最初的束手無策,到如今擁有了手術、放療、化療、生物免疫治療、基因治療、中醫藥等多種有效措施。
盡管目前許多癌癥依然治療效果較差,但至少40%的癌癥是可以預防的,而且醫學每天都在快速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癌癥一定能成為可徹底治愈的疾病。
想了解癌癥的科普、預防及治療,癌癥心理咨詢等,請搜索我們的三個公眾號:1,女性癌健康;2,植物硒教授;3,癌友群,關注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