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看一片月,俱在廣州城。2020年中國腫瘤標志物學術大會暨第十四屆腫瘤標志物青年科學家論壇,將于12月11日-13日在廣州南豐朗豪酒店(主會場)隆重召開。
本屆大會創新“一會多城”辦會方式,廣州主會場與沈陽、上海、重慶、深圳4個分會場實現多城聯動。
大會以線下會議為主,廣州主會場開幕式及名家講壇、海外專場、科普專場將同步線上直播,其他學術主題論壇將在大會結束后,部分回放。
毫無疑問,相對基因,蛋白質能更精準的反映生物狀態。篩選潛在的蛋白質標志物一直是理想腫瘤標志物追尋過程中不容忽略的一環。近年,蛋白質組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蛋白質標志物的篩選帶來革命性變化。
去年大會的分論壇里我們解碼了最新的組學技術用于腫瘤標志物篩選及臨床應用。今年大會將繼續聚焦運用高通量高靈敏的蛋白質組學技術篩選腫瘤標志物的重磅研究,介紹相關腫瘤蛋白質標志物發現和驗證的最新進展,并將探討如何運用這些新型潛在的蛋白質標志物提高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率以改善臨床管理。
大會于12月12日下午特設腫瘤蛋白標志物論壇,由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院長黃燦華教授、中山大學口腔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兼附屬口腔醫院牙周科副主任王智教授擔任論壇主席,邀請了眾多重量級專家進行前沿專題匯報。
蛋白質組學新技術研發領域
來自中國科學院分離分析化學重點實驗室開發蛋白質組學分析新技術的葉明亮研究員、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開發蛋白精準定量新技術的陸豪杰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大規模蛋白質表達純化分析鑒定新方法的劉斯奇研究員將分享他們最新的蛋白質分離篩選鑒定技術。
臨床基礎研究領域
來自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的王智教授、深圳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醫學中心腫瘤研究所的崔永萍教授、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趙曉航研究員和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系的王鑫教授將從臨床數據入手,運用多組學結合臨床表型識別新型腫瘤蛋白標志物,解析蛋白標志物與腫瘤發生發展的關系。
蛋白質結構功能研究領域
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蘇曉東教授和暨南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的何慶瑜教授將為大家深度剖析腫瘤相關蛋白質在癌癥發生的作用與功能。
腫瘤靶向治療領域
來自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的潘景軒教授、大連醫科大學腫瘤中心劉強教授、拜譜生物技術總監戴捷博士將為大家展示針對腫瘤標志物的精準治療的最新研究成果。
大咖云集,干貨滿滿
歡迎廣大同仁參加論壇加入討論
共享腫瘤蛋白質標志物專題學術盛宴
專家簡介
黃燦華 教授
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院長,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973 計劃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項目負責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負責人,
中組部 “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標志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主持 973 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衛生部重大新藥創制等多項課題。在 Gastroenterology、Nat Microbiol、Nat Commun、J Hepatol 等刊物發表SCI 論文80 余篇。
王智 教授
中山大學口腔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兼附屬口腔醫院牙周科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多年來圍繞口腔黏膜免疫穩態失衡與疾病防控進行研究,創新性地發現免疫負調控新分子Pik3ip1在抗腫瘤免疫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口腔癌發生發展的免疫分子機制。
主持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近5年以通訊(共通)作者在包括 Clin Cancer Res, Cancer Immunol Res, EBioMedicine, J Dent Res,Oncoimmunology等學科領域具有影響力的雜志上發表SCI論文十余篇。任中華口腔醫學會中西醫結合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口腔醫學會口腔黏膜病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等。
擔任國家級統編規劃教材《口腔黏膜病學》、《口腔臨床藥物學》、《口腔科學》編委,作為主要完成人獲中華口腔醫學會科技獎一等獎。
葉明亮 教授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技術部研究員,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現為中科院分離分析化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蛋白質組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生物分離分析的研究。
在 Nat Methods,Nat Chem Biol,Nat Protoc 等期刊發表 SCI 發表論文180 多篇,主持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和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等多項課題。
陸豪杰 教授
復旦大學化學系和生物醫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復旦大學化學系副系主任,生物醫學研究院副院長,復旦大學衛生部糖復合物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萬人計劃”領軍人才。
從事生命體中蛋白質組和蛋白質翻譯后修飾組的分析方法學研究和蛋白質腫瘤標志物研究。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和 973 課題等課題, 在 Nat Immun、Nat Commun 等期刊發表 SCI 論文164 篇,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一百多篇。
劉斯奇 教授
華大基因集團監事長、猛犸基因會理事長。長期從事基因表達的調控、蛋白質結構與功能、蛋白質組學的技術發展和應用等領域的研究。作為 973 和 863 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承擔多項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的重大科研項目。
在國際一流學術刊物上發表了百篇以上的研究論文。中國蛋白質組學會副主任、國際蛋白質組組織 (HUPO) 委員會委員。
崔永萍 教授
深圳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醫學中心腫瘤研究所所長、深圳灣實驗室腫瘤所co-PI,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深圳市國家級領軍人才。
從事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發生機理及相關分子標志物和候選藥靶篩選的應用基礎研究,獲得專利7項,近年以來在腫瘤領域相關的主流學術(SCI收錄)雜志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Am J Hum Genet、Oncogene、Cancer Research、Theranostics、Molecular Therapy、GigaScience等共發表SCI論著40余篇,獲得國家級項目近20項,
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科技部“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點專項、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等,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科技項目等評審專家。
趙曉航 研究員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從事消化腫瘤分子機理研究。
主要和參與工作發表在Clin Cancer Res. 、Cancer Lett、 Cancer Res 、Carcinogenesis、EMBO J.、J Biol Chem.、Adv Mater.、 Sci Rep 、 Br J Cancer 、J Proteome Res 、Cancer Med 、Nature、Nat Genet、 World J Gastroenterol、 Cancer Biol Ther、 Int J Oncol、 PLoS One等期刊。
獲2014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授權國家發明專利9項。承擔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973”和“863”、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專項等研究。
王鑫 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現任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系副主任及副教授(tenured),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客座副教授,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客座副教授。
2012 年以來,王鑫教授專注于一系列與消化系腫瘤的分子機制與臨床轉化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學、系統生物學、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等理論方法,與分子生物學和癌癥生物學領域專家合作研究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轉移機制,并通過與國內外臨床領域專家合作進行大規模多中心臨床轉化研究。
在國際高水平期刊發表60余篇SCI 論文,累計影響因子>400,引用次數>4500。獲得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廳、深圳市科學技術創新委員會及香港研究資助局等多項研究基金的資助(項目或課題組組長10項、參與8項)。
蘇曉東 教授
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常務副主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長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
亞洲晶體學會(AsCA)主席;中國晶體學會(CCrS)理事長;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單分子生物學”分會主席;國際專業期刊“Crystallography Reviews”編委;國際著名期刊“Protein and Cell”編委。發表各類學術論文一百七十多篇,譯作及著作5部(包括書中章節),翻譯了結構生物學暢銷教科書《結構生物學—從原子到生命》。
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如Cell(2); Nature; Science(2); Annu. Rev. Pharmacol. Toxicol.; Nature methods; Nat. Strucut. & Mole. Biol. (NSMB); Genome Research; PNAS(3); Cell Research(3); EMBO J.; EMBO Rep.; Cell Rep.; Nucleic Acid Research(NAR); 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
承擔Cell等重要國際科學期刊審稿人, 多次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各種項目的評審工作。
何慶瑜 教授
暨南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近年來一直致力于生物化學和功能蛋白質組學領域的研究工作,在組學方法建立、感染和癌癥相關蛋白質組學及抗腫瘤藥物的作用機理等領域進行了系統的創新性研究。
在國際期刊上發表SCI論文230余篇,被引用16000多次(截至2020年10月),h-index:52;相關科研成果獲得美國國家癌癥研究院(NCI)及美國NewsRX的專文評介。
出版專著《功能蛋白質研究》及參編6部著作。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課題10項。是學科主流期刊《Biochemical Pharmacology》的編委(Editorial Board Member),新加坡衛生部科研基金(NMRC)及南非國家醫學研究基金(MRC)的常任評審專家。
潘景軒 教授
中山大學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兼任中國藥理學會腫瘤藥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和中國抗癌協會抗腫瘤藥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藥理學會腫瘤藥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主要從事腫瘤靶向治療和腫瘤藥理學研究,研究興趣集中在腫瘤靶向藥物耐藥和腫瘤干細胞干性的調控機制及其干預,在J Clin Invest, Nat Commun, Blood, Cancer Res, Clinical Cancer Res及Mol Caner等專業雜志上發表SCI論文76篇,承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在內的多項國家級課題。
曾多次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學科評議組專家。擔任《Molecular Cancer》(IF 15.302)副主編,《Theranostics》(IF 8.579)等SCI雜志編委。
劉強 教授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教授,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PI;大連醫科大學副校長,腫瘤干細胞研究院院長。獲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項目(973)首席科學家,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美國醫學及生物工程院Fellow,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杰出教授。圍繞腫瘤靶向治療的轉化醫學研究,在Nature Med., J. Clin. Oncol.、Nat Commun.、Cancer Cell、J. Clin. Invest.、Cell Res.、PNAS、Blood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發表論著百余篇。
主要從事腫瘤干細胞靶向治療的研究,方向包括:1)腫瘤分子靶向治療基礎及應用;2)腫瘤干細胞信號網絡與干預研究;3)腫瘤表觀遺傳及分化誘導治療。
戴捷 博士
拜譜生物技術總監、副總經理。師從Ole Jensen教授,畢業于歐洲蛋白組學發源地之一的南丹麥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國內使用高分辨率質譜技術進行多組學分析最早的研究人員;參與多項國內國際科研項目,人類蛋白質組學項目HPPP與HLPP參與者,參與并發表SCI文章30多篇,文章引用次數超1000次。
想了解癌癥的科普、預防及治療,癌癥心理咨詢等,請搜索我們的三個公眾號:1,女性癌健康;2,植物硒教授;3,癌友群,關注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