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愛硒健康網丨癌癥腫瘤治療助手

    癌癥出現罕見母嬰傳染!自然界中,還有這兩類危險腫瘤具有傳染性

    上個月,一則腫瘤母嬰傳播的新聞刷爆了網絡。在日本的兩個小男孩肺中,發現了與他們的母親身上宮頸癌基因相匹配的腫瘤[1]。這很可能是在分娩過程中,嬰兒吸入了含有癌細胞的產道分泌物,被來自母親的腫瘤感染了。

    此前,也發生過一些母親的血液腫瘤[2]或黑色素瘤[3]通過胎盤傳給胎兒的案例,還出現過器官移植導致的癌癥傳染。但總體而言,腫瘤在人之間傳染是十分罕見的,但在其他一些動物之間,有幾種腫瘤已經廣泛的傳播開了。

    癌癥出現罕見母嬰傳染!自然界中,還有這兩類危險腫瘤具有傳染性

    人類認識到的第一種傳染性腫瘤長在我們最好的朋友——狗身上,叫做犬傳染性性病腫瘤(TVT)。顧名思義它是狗身上一種通過性接觸傳播的腫瘤。

    1876年,俄國科學家M. A. Novinski首次描述了TVT,并證明它可以通過活的腫瘤細胞在免疫正常的狗之間傳播[4]。

    TVT也是狗最常見的腫瘤疾病,尤其是一些流浪狗較多的地方,比如印度,TVT可以占到全部犬類腫瘤的23%~43%[5]。除了在狗之間傳播以外,TVT偶爾也會傳給狐貍、郊狼、豺等其它犬科動物[6]。

    癌癥出現罕見母嬰傳染!自然界中,還有這兩類危險腫瘤具有傳染性

    犬傳染性性病腫瘤

    不過,狗中TVT的患病率雖然高,但大多并不致命,只是持續緩慢生長,造成泌尿生殖系統的炎癥和出血,影響交配,持續數年,有時可以自發消退[5]。

    對腫瘤來說,跟宿主的長期共存也有利于自身的廣泛傳播。少數情況下,因為免疫力較差等原因,也會有大約5%~17%的TVT會發展成惡性侵襲性的疾病。

    分子生物學分析表明,TVT大約有250~2500年的歷史[7]。它能和狗長期和平相處,可能正是長期共同進化的結果。而另外一種新近出現的傳染性腫瘤,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幾乎滅絕了一個物種。

    癌癥出現罕見母嬰傳染!自然界中,還有這兩類危險腫瘤具有傳染性

    袋獾

    袋獾是一種生活在澳大利亞南部的塔斯馬尼亞島的有袋類食肉動物,性格十分暴躁兇殘,從出生起就開始不停的打斗,就連談戀愛都是靠撕咬打斗完成的。

    歐洲人初次登上塔斯馬尼亞島時,聽到夜間叢林里袋獾進食時互相撕咬吼叫的聲音,甚至以為這座島被惡魔占據,袋獾也因此被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

    1996年,一位業余野生動物攝影家ChristoBaars前往塔斯馬尼亞拍攝袋獾時發現,一些袋獾的面部都因腫塊而嚴重畸形,甚至會影響進食。這一疾病被命名為袋獾面部腫瘤(DFT)

    人們起初認為DFT是一種寄生蟲或病毒引起的疾病,但在2006年研究人員最終確認,這些腫塊是一種施萬細胞瘤,而且基因分析顯示不同個體身上的腫瘤都是同源的[8],最初都來自一只雌性袋獾[9],通過袋獾間永不停息撕咬打斗,在整個島上傳播開來。

    2014年的時候,科學家又在塔斯馬尼亞東南部發現了第二種傳染性的袋獾面部腫瘤(DFT2),同樣是施萬細胞瘤,不同的是它最初來自一只雄性袋獾[10]。

    癌癥出現罕見母嬰傳染!自然界中,還有這兩類危險腫瘤具有傳染性

    袋獾面部腫瘤(左為1996年發現的DFT1,右為2014年發現的DFT2)

    就在確認DFT是一種傳染性腫瘤的2006年,這一疾病已經傳遍了半個塔斯馬尼亞[11]。大多數袋獾都會在患病6個月之內因無法進食死亡[12],這也使得袋獾的種群數量快速下降。

    到2016年,袋獾面部腫瘤首次發現后的20年時,袋獾的種群數量已經下降了80%[13],人們一度認為它們會在幾十年內滅絕。

    不過袋獾也沒那么容易屈服。腫瘤的壓力下,一些雌性袋獾性成熟提前了,可以在感染腫瘤死去之前完成繁殖。另外,經過20年左右的進化,一些袋獾對腫瘤的抗性大幅增加,能在感染后存活兩年以上,還有23只袋獾在感染后自愈[14]。

    目前,袋獾的種群數量已經停止了減少,應該不會因為面部腫瘤滅絕了。用現在的流行詞說,就是袋獾完成了對面部腫瘤的群體免疫。

    面部腫瘤能在袋獾間如此迅猛的傳播,除了自身的一些免疫逃避策略外,很重要一點在于袋獾是個島嶼物種,缺乏基因多樣性。換句話說,所有的袋獾都是親戚,互相之間遺傳差異不大,免疫排斥較小[15]。

    癌癥出現罕見母嬰傳染!自然界中,還有這兩類危險腫瘤具有傳染性

    科學狂人ChesterSoutham,他的試驗也推動了醫學倫理的發展

    不過對于人類,一般情況下大可不必擔心被別人的腫瘤傳染。

    1956,美國科學家Chester Southam曾經給150名健康的囚犯注射了海拉細胞,無一人因此患上癌癥[16]。現有的幾例人類腫瘤傳播案例,也都是發生在母嬰這樣的特殊關系下,或器官移植患者HIV患者這樣的免疫抑制人群中。

    不過,一些致癌的微生物還是很容易在人群中傳播的。像幽門螺桿菌、HPV、EBV,還有乙肝和丙肝病毒等等,很容易通過共同進食、性行為等途徑傳播。據統計,全世界大約13%的癌癥來自這些傳染性疾病[16],值得每個人注意。

    參考文獻:

    [1]. Arakawa A, Ichikawa H, Kubo T, et al. Vaginal Transmission ofCancer from Mothers with Cervical Cancer to Infant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Medicine, 2021, 384(1): 42-50.

    [2]. Yagasaki H, Ohashi H, Ito M, et al. A novelmechanism of transplacental cancer transmission: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in the paratesticular region is of maternal origin[J]. Blood, The Journal of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2011, 117(22): 6046-6047.

    [3]. Menada M V, Moioli M, Garaventa A, et al.Spontaneous regression of transplacental metastases from maternal melanoma in anewborn: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Melanoma research, 2010,20(6): 443-449.

    [4]. Novinski M A. Zur Frage uber die Impfung der Krebsigen GeschwulsteZentralbl[J]. Med. Wissensch., 1876, 14: 790-791.

    [5]. Purohit G N. Canine transmissible venerealtumor: a review[J].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2009, 6(1):83-101.

    [6]. Higgins D A. Observations on the caninetransmissible venereal tumour as seen in the Bahamas[J]. Vet Rec, 1966, 79(3):67-71.

    [7]. Murgia C, Pritchard J K, Kim S Y, et al.Clonal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a transmissible cancer[J]. Cell, 2006, 126(3):477-487.

    [8]. Pearse A M, Swift K. Transmission of devilfacial-tumour disease[J]. Nature, 2006, 439(7076): 549-549.

    [9]. Murchison E P, Schulz-Trieglaff O B, NingZ, et al. Genome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the Tasmanian devil and itstransmissible cancer[J]. Cell, 2012, 148(4): 780-791.

    [10]. Pye R J, Pemberton D, Tovar C, et al. Asecond transmissible cancer in Tasmanian devil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 2016, 113(2): 374-379.

    [11]. Hawkins C E, Baars C, Hesterman H, et al.Emerging disease and population decline of an island endemic, the Tasmaniandevil Sarcophilus harrisii[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6, 131(2): 307-324.

    [12]. Hamede R, Lachish S, Belov K, et al.Reduced effect of Tasmanian devil facial tumor disease at the disease front[J].Conservation Biology, 2012, 26(1): 124-134.

    [13]. Lazenby B T, Tobler M W, Brown W E, et al.Density trends and demographic signals uncover the long‐term impact of transmissiblecancer in Tasmanian devils[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8, 55(3):1368-1379.

    [14]. Hohenlohe P A, McCallum H I, Jones M E, et al. Conservingadaptive potential: lessons from Tasmanian devils and their transmissiblecancer[J]. Conservation Genetics, 2019, 20(1): 81-87.

    [15] Pye R J, Woods G M, Kreiss A. Devil facial tumor disease[J].Veterinary pathology, 2016, 53(4): 726-736.

    [16] de Martel C, Georges D, Bray F, et al.Global burden of cancer attributable to infections in 2018: a worldwideincidence analysis[J].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2019.

    [17]. Southam C M, Moore A E, Rhoads C P.Homotransplantation of human cell lines[J]. Science, 1957, 125(3239): 158-160.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

    分享到:更多 ()

    評論 搶沙發

    • 昵稱 (必填)
    • 郵箱 (必填)
    • 網址
  •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又黄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