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壓抑,心情悲傷,長期處于這種不良心理狀態的人容易患癌癥,這是被大多數醫學家和心理學家認可和接受的。但是一些生性沉默、冷靜,不善于張揚自己的人,醫學上又稱為B型性格的人,是不是也容易患癌癥呢?
對這一問題,醫學界長期以來也一直存有爭議。最近,日本東北大學的一項研究證明,癌癥與性格無關。
他們一共調查了30277名志愿者,同時對這些志愿者進行人格測試,根據測試的結果,志愿者被分為四類,即外向型、神經質型、精神病傾向及說謊四種人格類型。
在隨后的7年時間里,研究人員研究這四類志愿者中癌癥的發病率有無區別,結果表明,人的性格與癌癥的發病率并無明顯關系。
對此,專家們解釋說,人的性格和情緒是兩碼事。
所謂性格是人的一種神經類型,既有遺傳因素,也有后天的物質作基礎,即所謂的血清質和粘液質等決定。
人的性格是長期生活中所形成的,也是人的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這種與生俱有,或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習慣,一般也是穩定的,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而負性情緒則是指生活事件對人們心理上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引起人們的一些情志波動,從而導致體內氣機紊亂,或內分泌失調。
當這種外界的壓力過大、過激,或時間過長,細胞的分裂和整合過程就會發生錯亂,從而導致細胞的突變和癌變。
由于健康人的免疫系統基本正常,即使情緒可對免疫系統造成影響,作用也是有限的。
所以,把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表的人歸類于癌性格的人,這種提法是不妥的,而且是有害的,
因為它可導致一部分人不必要的驚慌,而這種驚慌恰恰又是一種不良的情緒,反而能導致人體機能的紊亂另一方面。
現代基因研究證明,癌癥患者的免疫系統往往存在一系列的缺陷,也就是說由遺傳基因所決定的。
遺傳基因是內因,環境則是促成因素,這同樣能解釋為什么在一些相同的環境條件下,有人易患癌,有些人卻不會患癌。
有些人甚至提倡人們改變一下自己的性格,比如,哪怕是不高興,也要強裝著笑一點。對此專家們也提出一些質疑。
因為這種強裝出的皮笑肉不笑的尷尬,不僅使人別扭,也不會導致正面的積極作用。一切順其自然,倒能使心情和體內激素水平保持平衡。
當然,我們也并不主張成天愁眉苦臉地過日子。
如前所說,長期的負性情緒對促成癌的發生確有一定關系,而良好的心態能幫助免疫系統發揮積極的作用,使人少患病,即使患了病,也會預后良好。
一項對乳腺癌患者的調查表明,那些性格外向、心情開朗的婦女療效比較好,也說明了這個道理。
但是這種樂觀與愉快,一定要出自內心、而不是裝出來的。要想達到這一點,那么首先要擺正生活的態度。
該研究結果同時表明,生活方式在癌癥發病中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那些酗酒、抽煙的人更容易患癌,這和時下大眾健康觀念不謀而合。
所以專家告訴人們,與其要改變自己長期形成的性格,不如改變那些不健康的惡習。總之,性格內向者不必緊張,改變惡習才是真正重要的。
溫馨提示:4月15日—21日是中國抗癌協會倡議發起的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已是第26屆!
在宣傳周期間,我們將邀請北京三甲醫院腫瘤醫護人員舉辦關于腫瘤營養、護理、睡眠的專題直播!幫助腫瘤患者答疑解惑!記得關注我們哦!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