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將至,冰啤酒、冰西瓜、空調間里吃火鍋,燙嘴硬往下咽,夏日吃的冰爽食物,除了感覺冰爽,還有就是口感好。
誤把胃這個器官當成一個這個人體的溫度的一個“調節器”,這本身就是一個誤區。
人們在吃東西的時候,食物溫度多少才最佳?口腔可以接受的溫度是最佳溫度嗎?我們該如何判斷吃進肚子里的食物溫度對胃部沒有損害?
針對日常生活中的飲食,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副主任醫師孫躍民教授提醒廣大朋友要格外注意攝入的食物溫度,長期不注意,可能對胃造成極負擔。
如果攝入的食物過燙,在口腔存留的時間相對較短,咀嚼、食物與唾液分泌混合不充分,直接到達胃部,在胃部這個37℃的環境中,很難消化吸收,這就造成消化不良、胃脹等不良反應;
食物過燙,到達胃部的溫度也就很燙,因為只要有吞咽動作,食物從口腔到達胃部的時間通常只需要一秒,很容易損害胃黏膜,長期胃黏膜受損,誘發病變的幾率會增大,最終可能會有癌變的可能。
所以,平時攝入食物的溫度,一定要注意,不注意食物溫度,長期會增大胃癌風險,那么食物溫度多少為最佳溫度呢?
食物溫度36℃~37℃為最佳
孫躍民教授介紹,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研究數據顯示,吃到口腔的食物多少度你就感覺燙傷了,或是胃部感覺涼,畢竟在剛開始吃進去的時候,我們目前沒有辦法對食物的進行溫度測試,
但我們可以從側面推敲一下,有人研究的保溫功能,比如說我們日常的鍋或者破壁機上面有個保溫功能,這個上面的溫度,也就是說可能是對人體最好的溫度。
關于攝入的食物溫度,孫躍民教授建議,最好的溫度是和體溫一致的溫度,36℃~37℃,因為我們胃部的溫度和人體的溫度一致,也是36℃~37℃,以這樣的溫度,怎樣的速度咽下去,對于胃部來說,都是一種“慈愛”。
但是有些人就是忍不住吃涼的冰冷的食物怎么辦?其實,可以在口中多含一會兒,食物變溫之后,再進行吞咽動作,
因為很多時候,你吃嘴里的食物多少度,不在口中停留的話,通常咽下去的溫度也就多少度,不到一秒就到達胃部。
日常如何養胃?
針對日常如何養胃?孫躍民教授認為,要牢記這幾種刺激。
首先是物理刺激。物理刺激一方面是人們對于吃到嘴里的食物溫度不注意,比如冷熱刺激,另一點是食物的軟硬度,
有的人喜歡狼吞虎咽,實際上就沒有咀嚼完全,這就是造成吃了一些個很硬的食物,這種很硬的食物在胃里,想要把它們變軟,這就額外增加了食物對胃部的負擔,這是物理刺激,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要注意食物的溫度,以及食物的軟硬度,細嚼慢咽。
其次是化學刺激。日常中,所謂的燒烤類食品、腌制的食品實際上是一種化學的刺激,現在已經研究證實了這種腌制的食品會含有亞硝胺的這種強烈致癌物質。
長期喜歡吃這些東西的地區,比如東北、日韓地區,都為高發地區;還有一種是燒烤,現在的研究證明動物的脂肪、蛋白經過燒烤,煙里面本就含有大量的苯類的致癌物質,那么這些物質吃進去直接就刺激我們胃的黏膜。
第三是生物刺激。生物刺激比如說最常見的幽門螺旋桿菌,當你吃一些個不新鮮的食物,吃過夜的食物,很容易沾上細菌那么這些個細菌,甚至是病毒。
所以日常要養胃,首先要杜絕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其次,飯前喝粥、喝湯,但一定要注意溫度,預計自己接下來要吃燒烤,吃一些刺激胃的食物的時候,可以先喝一口溫粥或湯,其實這就像是運動一樣,需要提前預熱,我們的胃也是一樣的。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