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自主創業者王麗被查出乳腺癌。這一年,她的設計公司成立2年多,正是蒸蒸日上的時候。跟丈夫商量之后,王麗決定將公司全權交給丈夫管,而她自己連夜轉到了浙江最好的腫瘤醫院,由母親照顧。
由于經濟條件較好,在醫院的那段時間里,給王麗看病的是醫院里最牛的主任醫師,吃的是進口的靶向藥……總之一切都是按最好的規格來。可是,王麗卻感覺“有點不愉快”。
得了乳腺癌之后,王麗利用住院的空余時間研究了很多關于乳腺癌的知識,也咨詢了很多有經驗的人,因此有時候會與醫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然而遺憾的是,國內醫療資源緊張,“一對多”的模式導致醫生工作量大,忙不過來,王麗想找醫生探討治療方案,醫生往往做不到五分鐘又要去查房,這讓王麗覺得醫生“不重視”自己。
于是,深思熟慮之后,王麗和家人決定去美國治療癌癥。
出發之前,王麗聯系了朋友介紹的美國醫生,將自己從被診斷乳腺癌到住院幾個月的詳細情況,一五一十地告知了醫生。醫生將王麗的信息記錄下來,讓她在前往美國的途中隨時注意身體狀態,并祝她一路順風。
順利住進當地專業的私人診所后,主治醫生馬上帶著自己的團隊對王麗進行了詳細的檢查,仔細詢問王麗的意見,并制訂了治療方案。整個過程中,醫患雙方進行了細致的溝通,雖然語言有些阻礙,但是王麗認為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重視,這是她在國內沒有體驗到的。
隨后,王麗開始了系統化的治療,在私人病房里,王麗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而且醫護人員的照顧體貼細致,有求必應。六個月過去,最終,美國醫生告知王麗,她體內的癌細胞消失了。
雖然在美國治療癌癥的這段時間,花了將近500萬人民幣,但王麗認為這筆錢花得值。在美國,她接受了更私人化、更有針對性地治療和護理,這種一對一的溝通模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王麗的抗癌信心。
不過,王麗也表示:“這并不是說我覺得國內的醫療水平不行,只能說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治病模式,我更喜歡美國那一套。”
海外治癌,他們給出了這些理由
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和觀念的轉變,不少人在治療癌癥或者一些罕見病的時候,會選擇出國就醫,比較熱門的國家有日本和美國。
眾所周知,在有社保的情況下,國內看病治病的費用也不少。出國治病既沒有社保,還要承擔路費、住宿費,以及占大頭的高額治療費用,不是一般人能消費得起的。但即使這樣,每年出國治病的人還是絡繹不絕。
數據顯示,每年赴美醫療旅游的人中,中國人已占到1/4。其中,出國看病的群體集中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北上廣和東部地區,年齡主要集中在41-60歲,職業以企業家和高管居多。
照理說,像這類人群,經濟條件足夠支撐國內治病的費用,為什么還要千里迢迢跑到國外治病呢?他們給出了三個主要原因:
- 國內醫不好,無奈海外求醫
56歲的老郭是一名房地產開發商,去年被查出胃癌,在接受了手術、放療和化療之后,老郭體內的癌細胞消停了一段時間,可不久又卷土重來。
醫生表示,目前國內的治療方案對他的病情已經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選擇去國外治療,使用一種還未在國內上市的免疫療法新藥“吉舒達”進行治療。
隨后,老郭通過醫療中介到了美國波士頓一家醫院進行治療,4個月后,他體內的腫瘤變小了,體重也增加了。雖然最后花了將近150萬元人民幣,但老郭認為:“錢沒了可以再賺,命沒了就真的沒了。”
像老郭這種情況的人比比皆是,由于國內醫療條件的限制,沒法使用一些先進的醫療設備或者藥物,只能轉而求助海外醫療機構。
- “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數據顯示,癌癥在中國的5年生存率是25%,而美國是68%。
“國外的月亮比較圓。”這是一些選擇出國看病的患者的觀點,他們普遍認為國外的醫療技術比國內高,因此選擇信任海外醫療。確實,在專家、技術、設備、用藥、服務等方面,不同國家之間醫療體制、經濟、理念等會有所差別。
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但醫療資源卻僅占世界醫療資源的2%,也就是差不多1/4的人口,只占用1/50的醫療資源。而與美國相比,美國是全球接受醫療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醫療市場總值為3億萬美元。
不過,這并不代表國內的醫療水平比國外低。就肺癌來說,國內醫生的手術水平好過國外醫生,在整體治療方案上,國內外也沒有差距。
- 享受私人化、專業化的治療護理
美國的家庭醫生、社區醫院、專科醫生、綜合醫院一級一級的轉診制度讓稀醫療資源運轉得更有效率。
不同的是,一系列因素導致近年來我國醫患矛盾不斷激發,出現了許多傷醫案。究其原因,是患者或其家屬認為“我在醫院交了錢,理應被醫生認真對待,可現實卻得不到應有的醫療服務”。
首先,我國人口基數大,醫生缺口又大,很難做到醫生與患者一對一服務。而國外很多國家,都是一對一的醫患式服務,醫生會對患者的心理健康更加關注,護理人員也更加專業。
在美國,只有最優秀的大學生才能報考醫學院,而所有報考者中大約只有15%可以被錄取,所以專業程度可見一斑。
不過,雖然海外就醫的人數不斷增加,但有從海外看病回來的人訴苦:“去國外看病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
比如:
- 語言不通
對于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來說,去一些英語母語國家治病,日常的對話還能勉強應付,但一聽到醫生口中說出的專業名詞時,就一臉懵,溝通難度比較大。
- 黑心中介
由于要辦簽證和各種手續,大部分人要想出國看病,都要通過中介。如果沒有火眼金睛,就很容易遇到黑心的中介,收了高額的中介費不說,還有可能給你安排一家不靠譜的醫院,最終人財兩失。
- 費用增加
去國外治病,首先要解決的還是錢的問題。出國看病費用的產生主要來源于三大部分,服務費、醫療費、生活費。有關機構統計,去美國治療癌癥的基本費用一般在10-15萬美元,約等于70-105萬元人民幣,還不包括額外支出。這對于普通收入的人群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 舟車勞頓
本來身體就不好,在國內經過一系列的治療之后,更需要慢慢恢復。但是,出國治病要舟車勞頓,坐飛機、坐車,時間短的也要花上十幾個小時。最后,可能還要經歷水土不服等窘境,整個過程倍感疲勞,免疫力更低,不利于身體恢復。
一個殘酷的事實:有錢的確更有希望治好癌癥
雖然海外就醫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但大部分人達成的共識是:有錢的確更有希望治好癌癥。
一方面,雖然我國的醫療體系在不斷完善,但依舊有很多特效藥、罕見藥是不納入醫保的,而患者又必須依靠這些療效更好的藥來治病,就出現了“沒錢連藥都吃不起”的問題。
另一方面,如果資金足夠,患者可以選擇更好的醫院、更好的醫生、更好的治療方法來治病,這些“更好”,都是需要大量成本的,自然也需要患者的高額支出。
所以,在同等條件下,一個有錢的癌癥患者,活下去的希望可能比一個沒錢的癌癥患者大。
雖然錢對于治病來說很重要,但只是其中一個要素。不那么有錢,或者需要借錢看病的人也不能喪失信心,也許你樂觀的心態,會讓體內的癌細胞“自取滅亡”。
也許你的努力,讓更多人看到,并向你伸出了援手。也許你的堅持,就是你最后戰勝疾病的稻草。
總之,不管是出國看病,還是在國內治病,我們想要的都是恢復健康的身體,重新當一個正常人。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念!
參考資料:
[1]《看病太貴 美國興起出國就醫熱》.央視網.2019-10-16.
[2]《出國看病受追捧 中介:10萬美金都打不住》.央廣網財經 .2013-12-15.
[3]《中國人出國看病人數成倍增長 人均花15萬美元》.羊城晚報 .2014-12-07.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