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所長湯釗猷院士在他《中國式抗癌》一書中,提到過一個案例,令筆者印象深刻。
30年前的一位肝癌病人,肝癌切除后不久兩肺廣泛轉移如滿天星,看來是沒有救了,那時對廣泛肺轉移沒有什么辦法治療。出院醫囑只是隔天到附近醫院靜脈注射5-氟尿嘧啶250毫克,并囑咐患者定期復查白細胞和血小板,如果明顯下降,就要停藥。
當時我也清楚這不過是一種安慰,聊勝于無,因為5-氟尿嘧啶雖是肝癌的常用化療藥物,但效果很差,對已有轉移的患者基本無效,而且這個劑量是較小的,門診用藥不敢大量。
沒有想到半年后病人居然還活著,而且紅光滿面。于是我請患者到放射科去復查肺透視,放射科醫生看后說肺部沒有看到病變。
我記得很清楚,那位患者住院時拍的胸片見兩肺滿布小燈籠樣的圓形病灶,怎么現在沒有了呢?于是好奇地追問患者:“您用了什么藥?”患者說:“我完全照您的吩咐,隔天到醫院打一針5-氟尿嘧啶。”我問打了多久,他說打到現在,我又問當中有沒有停過,他說沒有停過。
我更感詫異,通常患者難以耐受這么長時間的化療。于是又問:“您這半年是怎么過的,吃了什么?”他說出院后每天騎車到郊外玩,來回共3小時,另外聽說一個土方“百部燒雞”,就是每星期買一只老母雞,加上中藥“百部”50克,燉來吃。我再請他復查血象,發現白細胞和血小板也在正常范圍內,我還注意到他的淋巴細胞比例近40%(一定程度反映免疫功能較好)。這么長時間的化療而血象不低的也很少見。
在這個案例中,顯然小劑量化療只是湯釗猷院士對晚期病人的一個安慰,但半年后患者兩肺密布的轉移灶竟然完全消失了,究其原因,恐怕跟患者出院后經常在大自然中運動,精神放松,堅持食療,從而提高了自身的抗癌力有關。
患者聽說的土方“百部燒雞”其實是一道有名的中醫藥膳,用于治療新舊咳嗽、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轉移性和原發性肺癌等病癥。
百部,甘、苦,微溫。歸肺經。有潤肺止咳,殺蟲滅虱的功效。大量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百部具有鎮咳、祛痰、殺蟲、抗菌、抗病毒、抗腫瘤、抗氧化、松弛支氣管平滑肌、保護神經細胞、逆轉癌癥多藥耐藥性和中樞鎮靜、鎮痛等作用。
雞肉,甘,溫。入脾胃經,有溫中,益氣,補精,填髓的功效。民間很多人對雞有偏見,認為雞會“發”,但其實從現代營養學角度來看,雞和鴨都屬于家禽類,兩者本身都營養價值豐富,營養上兩者差異不是很大,我們在臨床上也沒有看到因吃雞和雞蛋而復發的案例。
只是強調飼養場的雞,少吃為妙,飼養場可能為縮短動物的飼養周期,而使用激素,特別是雌激素,這樣一來,雞肉中也被檢出含有雌激素的成分或類似雌激素的成分,長期攝入富含雌激素的食物,就會提高激素依賴型腫瘤的發病率。因此,腫瘤患者可以吃雞,但是要盡量買農民散養的雞吃。
中醫食療在肺癌的康復和治療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善用食療,既可調理患者體質,提高自身抗癌力;也可以改善常見不適癥狀,預防治療副作用。如果我們可以讓食物成為我們的藥物,就可以少吃很多藥,不僅減輕了經濟負擔,也避免了諸多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而且,試想一下,天氣好的時候,患者曬著溫暖的陽光,慢慢溜達到菜市場,一邊親手挑選新鮮的食材,一邊和別人嘮嘮家常。出門買菜至少一個小時,這個過程中,既鍛煉了身體,也增加了社會交往,患者的心情也會變的愉悅。回到家,喝點熱茶,休息一下,如果不感覺累,再和家人一起聊聊天,或者聽聽音樂、煲煲藥膳,自己做的菜,吃得時候也會覺得格外美味。
這個過程,看似是普通的生活場景,但其中蘊含著心理療法、體能鍛煉、食養食療、社會支持、環境療法的作用,長期堅持都可以極好地提高患者的抗癌力,自身的抗癌力才是控癌戰制勝的關鍵。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