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愛硒健康網丨癌癥腫瘤治療助手

    腸息肉≠腸癌,但絕大多數腸癌都是由息肉發展而來,如何應對?

    同學來電話,語氣中帶有惶恐不安。大便帶血多日做的腸鏡檢查,距離肛門口大約20cm有一息肉樣隆起,帶蒂,表面光滑……,而息肉往往與腸癌有扯不清的關系,這就讓人非常擔心了。

    息肉,就是人體空腔的部位隆起了一塊組織,簡單點說也是“肉疙瘩”,長在鼻腔內就是鼻息肉,長在胃內就是胃息肉,長在腸內也就是腸息肉么。

    醫學研究發現大約80%-95%的腸癌都是由息肉發展而來,大概經歷了炎癥、增生、腺瘤樣息肉、原位癌、浸潤癌的“漫長”過程。

    腺瘤性息肉發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大多都發生在5-15年中,平均10年左右,不包括腺瘤之前炎癥、增生的過程,且這些病變不一定發展至腺瘤,而腺瘤一般最終是會發展到癌的。

    腸息肉形成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比如愛吃紅肉、少吃粗纖維蔬菜,抽煙喝酒的人也容易發生腸息肉,還可能與膽汁代謝紊亂(膽囊切除、胃腸手術等術后)、便秘腹瀉、炎性腸病以及遺傳有一定的關系。

    腸息肉在組織學上可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多是腺瘤性息肉,而非腫瘤性息肉有錯構瘤性、增生性、炎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

    腺瘤性息肉最常見有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混合性腺瘤3種類型

    大約50%的腸息肉病人沒有任何癥狀,多是腸鏡檢查后發現。息肉最常見的癥狀有便血,量一般不多,時有時無。

    也可能發生粘液便,隆起的腸粘膜面積增大所致,還可能有些腹痛、下墜的感覺。

    腸鏡發現息肉,一般情況下都需要病理活檢確定性質,有些小的、炎癥明顯的息肉也可不活檢。

    哪些腸息肉最有可能是惡性的呢?

    1、息肉直徑越大惡性的可能性越大!直徑≤1cm且有蒂惡性率不超過1%,而直徑1-2cm的息肉惡性率大概是10%,若直徑超過2cm惡性率就要50%左右。

    2、腸鏡活檢多是抓取一部分組織,若管狀腺瘤的惡性率小一些,若是絨毛狀腺瘤的惡性率就要大一些,資料顯示大概20%-60%,而管狀、絨毛狀混合性腺瘤惡性率居中。

    3、基底范圍廣,無蒂的息肉惡性率要大一點。

    息肉處理有內鏡治療、楔形切除等方式,內鏡治療為主,有粘膜切除術和粘膜下剝離術兩種,粘膜下剝離術能完整切除息肉。

    息肉切除后復發率非常高,1年內約有40%的病人復發,2年內達到80%左右,因此復查腸鏡是必須的。

    多久復查呢?需要根據息肉的病理類型、癌變風險以及切除情況來決定,必要時幾個月就得復查。

    總之,息肉的種類有多種,可能有癥狀,也可能沒有癥狀,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大多沒事,而腺瘤性息肉多在5-15年內發生癌變,腸鏡是發現息肉最可靠手段,病理是確定息肉性質的金標準。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

    分享到:更多 ()

    評論 搶沙發

    • 昵稱 (必填)
    • 郵箱 (必填)
    • 網址
  •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又黄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