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最近大便總是帶血,且血色多為鮮紅色。起初他以為只是痔瘡沒太在意,前幾天卻開始出現腹痛。他趕去醫院檢查,結果電子結腸鏡顯示,距肛門口約55cm的結腸可見一直徑約0.4cm的息肉,表面充血,需要手術切除。
大路懵了,怎么好端端的就長息肉了呢?還要動手術,感覺很嚴重啊,難不成之前大便帶血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引起結直腸息肉的病因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飲食、運動習慣的改變,胃腸道息肉逐漸成為一種常見病。
導致胃腸道息肉的危險因素有很多,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其中之一。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生長在胃粘膜表面的革蘭陰性菌,在我國的感染率高達56%,人類是它的唯一傳染源。
有學者最新發現,幽門螺旋桿菌能夠增加腸息肉發病的風險。
其發病機制主要在于,幽門螺旋桿菌能導致胃泌素分泌增加,胃泌素會刺激胃腸道黏膜的DNA、蛋白質、RNA的合成,從而促進胃腸道黏膜細胞的生長;同時胃泌素還可以通過對胃酸分泌量的影響間接改變腸道菌群的變化,從而促進腸息肉的發生。
此外,肥胖與結腸息肉有著密切的聯系。研究表明,肥胖可以通過改變腸道微生態的變化導致結直腸息肉的出現。因此肥胖的患者要積極控制體重,減少結直腸息肉的發生。
腸子長息肉了,身體會發出警報
腸息肉常無任何自覺癥狀,臨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有癥狀,而且這些癥狀也缺乏特異性。因此,要確診腸息肉還得依賴結腸鏡檢查。
在有癥狀的人群中,大便帶血或黏液血便是其多見癥狀,血并不與糞便混合,或在糞便表面;血色暗紅,量不多,夾有粘液,有時忽然大量出血;長時期慢性失血可導致貧血。
位于直腸的較大息肉可以引起大便次數增多或肛門有下墜感,部分息肉在大便時可脫出肛外。個別情況,結腸息肉有可能引起腸套疊、腹絞痛。
腸息肉會發展成癌嗎?
隨著現代人飲食習慣的改變,經結腸鏡檢查后發現大腸息肉的患者越來越多。根據息肉的特征可分為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炎癥性息肉、腺瘤等。
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見的一種息肉,分布以遠側大腸為多,一般均較小,直徑很少超過1厘米,不發生惡變。
炎癥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腸黏膜長期慢性炎癥引起的息肉樣肉芽腫,常為多發性,多數較小,直徑常在1厘米以下,病程較長者體積可增大。
腺瘤性息肉則是公認的癌前病變,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管狀腺瘤是圓形或橢圓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葉,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徑<1厘米,癌變率在1%~20%左右;若直徑>2厘米,其癌變率達30%~50%左右。
絨毛狀腺瘤較管狀腺瘤少見,絕大多數為單發;一般體積較大,直徑>1厘米,分布以直腸最多,其次為乙狀結腸。其癌變率較管狀腺瘤大10倍以上,不早期治療處理往往會癌變。
混合型腺瘤是同時具有上述兩種結構的腺瘤,癌變率介于管狀腺瘤和絨毛狀腺瘤之間。
原則上,一旦發現有息肉,一般情況下,醫生會根據病理性質決定是否需要切除。而某些良性的息肉,長大后也會有腺瘤化的可能,還是切除為好。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三病區武愛文主任認為,息肉越大、絨毛成分越多,則癌變率越高,因此通常建議切除,且后續每年都要復查結腸鏡,確保息肉不再復發。
可見,對腸息肉的治療原則,即較小的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由于其癌變潛能較低,可暫不作處理。
但對于較大的息肉,以及經組織學證實為腺瘤性息肉者,為了避免進一步引起出血、梗阻或癌變,應予以行切除治療。
常見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內鏡下息肉摘除術、黏膜切除術、微波、激光、手術治療等等。
如目前最主要治療方法主要是結腸鏡高頻電凝電切,此種治療方法具有操作相對簡單、可操作性強、創傷小、安全性高、較易恢復等特點,目前成為主要的治手段。
腸息肉最易纏上三種人
隨著息肉—腺瘤—癌的序貫演變學說成為共識,腸息肉的早發現、早治療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以下高危人群,更應該提高警惕心。
1飲食習慣不好的人
國內研究表明,高脂飲食是大腸息肉發病的危險因素。因為油脂促進機體膽汁的分泌,膽汁在腸道菌群的作用下轉變成的次級膽酸對結腸隱窩上皮細胞有細胞毒作用,致使結腸上皮細胞受損并過度增生,逐漸形成結腸息肉。
規律的早餐、高頻次攝食蔬菜、豆制品和水果可降低大腸息肉的發病風險。這是因為水果蔬菜中富含葉酸,它能保持DNA穩定,是腺瘤性息肉病因學的影響因素之一。礦物質、維生素D、鋅元素更是抑制腸癌發生的保護性因素。
2久坐不動的人
與食用富含纖維食品機制相似,運動可以增加腸道蠕動、減少毒素的吸收和對腸黏膜的損傷。研究表明,每周堅持體育鍛煉≥4次者與不進行體育鍛煉者比較,能夠降低大腸息肉的發病風險。
因此,建議選擇散步、快走、慢跑、打太極、游泳等有氧運動,每周至少進行3~5次運動,并且每次運動至少保證在30分鐘左右,更加科學合理激活身體機能,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減少腸息肉出現的風險性。
3痔瘡不及時治療的人
痔瘡是肛腸科中最常見的疾病。不同分期的內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為糞便附有鮮血或便后滴血。但若是持續性的便血則要引起足夠的注意,考慮是否為腸息肉。
例如直腸低位息肉的典型癥狀就是無痛性大便出血。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與糞便相混。
對于此類患者,除了日常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少吃紅肉及辛辣、腌制食品之外,更重要的是及時前往醫院做腸鏡檢查,盡早排除危險因素。
隨著人們對胃腸道腫瘤重視程度的增加以及胃腸鏡檢查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腸息肉被發現。
腸息肉是腸道黏膜向腔內突出的隆起性病變,而腺瘤性息肉則被公認為癌前病變,是結直腸癌的主要危險因素。高風險腸息肉患者應主動進行結腸鏡檢查,從而提高腸息肉的檢出率,降低結直腸腫瘤的發生率。
參考資料:
[1]劉春萌,李志婷.胃息肉合并結直腸息肉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5(S2).
[2]龍思丹,季雙雙,姚樹坤. 腸息肉患者的人口學特征與生活習慣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20(04)
[3]葉倩云,劉鳳斌. 大腸息肉發病相關風險因素及方法學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8(03).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